Xieeji

Xieeji,第1张

Xieeji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原创为其像从,而用之伴,如之何棋,斯民而亡。

木俏土俑,陪葬豕冢,制作俑像,用之殉葬。

民有饥首,野有饿莩,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秦公大墓,殉葬多人,残忍野蛮,毛骨悚然。

谢谢悟空,邀请问题。

这是个细思极恐的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分开两部分解释。

第一部分“始作俑者”说的用陶俑来殉葬,始作就是说的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其无后乎?”说的意思就是“难道他没有子孙后代吗?”如果合起来就是“第一个用陶俑来殉葬的人,其难道没有后代吗?”,单纯的这样解读是很容易产生误解,让人觉得孔子是在说你用陶俑糊弄祖先,应该用活人

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所以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对话环境和历史来理解。

“始作俑者”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时候的引用,孟子引用的就是孔子的这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孟子是在告诫梁惠王,用人形的陶勇陪葬都让人深恶痛绝,更应该体谅百姓,实行仁政。

因为即使是人形的陶勇,也是遵循奴隶社会用活人陪葬的风俗而来,用人形陶俑说明还是崇拜活人陪葬,是要被杜绝的。

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商朝就盛行“人殉”,用活人陪葬,有钱有势的用活人,无权无势的奴隶或者平民就“束草为人”用草扎的人代替活人,周代之后推行仁政,改用陶俑。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社会进步。

后世哪怕是暴君秦始皇也用的是陶俑而不是活人。

而很多人误解孔子觉得这是骂人的,其中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

”意思是说原来孔子主张“束草为人”,而不赞成用俑,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可能用活人来殉葬了。

其实大家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在《论语》里面经常骂人的,比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骂人的很多,但是没有一例是以“乎”结尾的,倒是带有“乎”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反问句,表示的是肯定。

这就可以理解孔子说的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表达的是对第一个用陶俑陪葬这个做法之人的肯定。

孔子认为对这种改活人为陶俑做法是对的,那些用活人陪葬的才应该断子绝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8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