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十岁之前,为自己活;三十岁之后,为孩子活。
”那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放弃了孩子,放弃了后半生呢?很多家长,包括我,都很希望教育好孩子,望子成龙,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离父母的愿望渐行渐远,到了初二,终至彻底背离了父母的期望。
人们习惯性的称这种行为是孩子的叛逆,其实,不是叛逆,而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一直处于矛盾中导致的。
三岁以前,孩子就开始了与父母抢夺控制权,他们会故意提出一些非分要求,父母也知道他们的要求不应该满足,可是父母想到他们还小,就放弃了原则。
这个时候,孩子控制家长的法宝就是哭闹,父母常常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放弃了对原则的坚持,其实,这个时候,孩子非分的哭闹应该受到体罚,因为,家长想到孩子还小,在内心矛盾中慢慢放弃了坚守,对孩子的控制权慢慢就失去了。
到了三至五岁,正是孩子许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候,孩子懒惰的习性又表现出来了,不管让孩子干什么,他们有一句口头禅:“等一会儿!”孩子总是让父母等一会儿,或者做事磨叽的原因是他们尝到过甜头,很多本该他们做的事情,由于 ,父母看着着急,就代替他们完成了。
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次做事的时候,应该给他规定时间完成,他们不能按时完成应该受到适当惩戒才对,家长又一次想到孩子小,第二次放弃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无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再一次在矛盾中放弃了坚守。
有以上两次放弃,父母基本上丧失了对孩子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上学后,这是父母与孩子的第三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能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交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受前两次交锋结果的不良影响,孩子已经养成了生活上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用自己的想法控制父母,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做事拖沓等等坏毛病已经养成,它折射到学习习惯养成上就会出现这些不良习惯:一是把老师当成父母,对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不听老师的话;二是藐视老师权威,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不把老师安排的事情当回事;三是作业完成拖沓,与家长较劲,寄希望拖到最后,作业也可以不做;四是完成作业任务没有时间概念,总是向后拖,学习没有效率;五是作业乱画,写完了事。
这个时候,家长也希望孩子听老师话,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整齐,按时完成作业,可是,由于过于心痛孩子,他们在矛盾和唠叨中放弃了坚持,这个时候原本有必要的体罚教育介入,也就免了,当然,我在现实中也遇到过很多家长说他也打了孩子,而且打的很重。
其实,这些父母在心痛孩子的心理作用下很少真正打痛孩子,这样孩子反而更加不听话。
正确的做法是不体罚则罢,体罚就要不怕打痛他,一定要认真打他一顿。
所以,孩子小学上了六年学家长唠叨了六年,好的习惯一点儿也没养成他们就升入初中。
上了初中,孩子各种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学习基础又差,父母已经与孩子斗得筋疲力竭,又进入了叛逆期,很多家长面对学习不努力,一身毛病的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在家长叹息声中,孩子混完初中,进入社会。
其实,上了初一,这是最后一次拯救孩子的机会,家长抱着两种想法放弃了孩子的教育:一种是寄希望孩子长大了,一切都会变好;另一种,受个别专家和电视网络影响,要与孩子交朋友,结果是朋友没交成,孩子变仇人。
有这两种想法的父母,既没有看到孩子变好,也没有同孩子搞好关系变成朋友,孩子彻底变成了父母不认识的陌生人。
在父母唠叨中,在父母哀叹中,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一身毛病走向社会。
父母所有的期望成为泡影!
题主,你好。
从你的昵称“不完美妈妈”就看出来,你对孩子很负责,也很期望自己是个好妈妈,是吗?先为你点赞。
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现在让你去健身去减肥,恐怕你作为大人也未必能坚持下去吧。
追其原因一是目标难度太大,二是时间太长,对吗?所以,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
我的女儿六岁,也经历过培养好习惯的过程。
比如我培养她阅读习惯,就用了以下三个步骤。
1、把目标分解。
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难度慢慢增加,这样有成就感和可控感2、把时间分解。
不要下死命令,三天之内必须如何,七天之内必须达到什么效果。
持续不断地养成比一下子养成习惯可贵得多。
3、适当给予奖励。
当达到一个小进步时候,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继续。
最后,建议你看一本书《微习惯》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从小习惯开始逐步形成终生习惯的。
我是辣妈,一个育儿杂志记者,分享你有用的育儿知识。
如果还有更深的问题,欢迎继续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