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单车性能衡量,二战初期的德国坦克算不上优秀,特别是和法国B1坦克相比,德国的3号坦克占不到上风,2号坦克更是难以匹敌。
3号坦克在法国作战时装备的37毫米火炮威力明显不足,2号坦克的20毫米炮就更令人郁闷了。
不仅如此,法国坦克的总数也多于德国。
然而,决定战场态势的并不只是武器装备的性能,更是武装力量对装备的作用能力,特别是作战理论的水平。
这一方面,德国明显走在法国的前头。
耐人寻味的是,德国不是最早意识到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的。
二战前欧洲主要军事强国都有一些军人走在时代前列,认识到了未来战争将以大规模使用机械化部队进攻作战为主要作战样式,比如法国的戴高乐,他的《剑刃》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机械化作战理论的著作之一。
英国的富勒,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德国是最早把机械化战争理论运用到部队训练与指挥以及战略战役计划制订当中的,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希特勒个人因素不可低估。
他的支持是德国统帅部能克服惰性和守旧思想的关键。
而另一方面,法国在一战中通过壕堑战艰难取胜,对未来战争的想象主要建立在对一战胜利经验的总结上,正所谓将军们总是在打上一场战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法国总参谋部想的是如何利用坦克强化步兵防线,更强调坦克的防护能力和火炮支援能力。
德国在壕堑战中失败,军人和统帅思考的是如何击败战壕中得到火炮掩护的大量机q,对集中使用坦克进行快速进攻作战的理论更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德国早期坦克机动能力较强但防护力以及火力都有欠缺的原因。
谢谢邀请!战争若仅仅用人数或者技术装备的技术水平对比,那么人类历史完全可以颠覆重来,在二战初期,法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其装备的坦克技术水平也要比当时的纳粹德国要好一些,数量上也想对更多一些。
为何在开战后迅速被击溃了呢?原因其实很多,但比较公认的是双方的战术作用不同,法国的坦克大多分开配置在各个部队,充当火力支援的作用,组建的几个装甲师,也体现不出集群作战的威力。
而德国从二战以前,就在军事思想上做出了改革,不但将坦克集中使用,而且还配置了对应的后勤保障体系,而且还注重坦克攻击群与空中力量的协同作战。
因此当英法两军在牢固的马奇诺防线,准备以逸待劳防守德军的攻击时,德国人却从英法防务的盲区快速深入英法联军的背后,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而大量布置在前线的英法联军被处于德军合围的处境,英法军队处境极为危险,后撤道路被切断,后勤供应也同样切断,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海上撤退,这才走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以上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被大家忽视,德国坦克在二战初期虽然不如法国的多,技术也稍微有点弱,但德国拥有非常强大的工业能力,可以快速的生产、升级新的坦克,实际上著名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出现已经在二战中后期,而进攻法国的坦克根本就没有这两款坦克。
而同时期的法国,根本就没有可以大规模生产坦克的工业体系。
在二战中,美苏之所以最后能战胜纳粹德国和日本,就是在军工生产上的爆发了难以想象的实力,实际上二战中美国装备的坦克根本算不上先进,甚至被英国人嘲笑为移动的汽油桶,指的就是这款坦克太容易被击中,被击中后又太容易自然,但庞大的工业能力可以确保,即便前线被击毁了多少坦克,美国都可以生产更多的坦克,同时期的苏联也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因此美苏军队越大越多,日德的技术装备越打越少。
还有一点,在战争初期一款装备的技术优势足矣让对手丧失一段事件的劣势,但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比的就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补充能力,而是对技术的持续改进,针对对手装备的优劣势,工程师对自家坦克进行技术升级,然后退出自家的改进型或者升级型武器,例如:当苏联著名的T34/85坦克出现在苏德现场后,德国军队发现几乎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与之抗衡,但当时德国防空部队使用的防空炮,却成了非专业的该坦克的克星。
所以,世界大国都为什么将国防工业体系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的就是战争中对武器的持续改进能力,最终谁改进的速度快和更为精准,才是决定整个战争走向的核心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