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

麈尾,第1张

麈尾 为何古代太监手里要拿个带毛毛的棍子?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带毛毛的棍棍?好吧,请允许俺先乐一会。

说真的刚一开始瞅着这题目,俺先是一懵,跟着就是一愣,扣着脑门想了半天,才琢磨出这带毛毛的棍子是什么东西来!惭愧啊!不过题主说的还是挺形象的,这东西确实是一根棍子上边捆了一小撮毛毛。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部分小伙伴,还懵圈呢:“说了半天,到底是啥玩意?后槽牙都要掉了!”这东西不是别的,是拂尘

正宗咱大华夏出产的特有物品。

话说这拂尘在大家伙的印象当中,这应该是道家的东西。

瞅着电视剧里边,那些个道法高深的老道,一头银白色的长发,再配上一把亮白色的大胡子,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这怀里必定抱着一把拂尘,没事还得晃两下。

其实大家伙的印象是不对的,这拂尘最早是民间的一个物件,他不是道家的专有东西。

秦汉时期拂尘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后来的应用中,得到了推广,道家将他纳入了法器的行列,那么后来走入咱大华夏的佛家入乡随俗吗?也将这拂尘纳入了法器的行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发问了:“那么这拂尘为嘛又被太监使用了呢?”太监使用拂尘,他是按照最初秦汉时期的功用来使用的,不是小伙伴们认为的为了装饰一下,给自己的主子添加那么一点不同的装饰,不是的。

那么这拂尘最初的设计是用来干嘛的?说出来您都不信,最开始的时候,这拂尘他是用来驱赶苍蝇,蚊子的或者用他代替抹布之类的,在坐下之前,用这拂尘打扫一下要坐这地,免的把衣裤弄脏了回去洗。

所以他兼有驱赶蚊蝇,扫把和抹布的作用。

毕竟古代那会,山好,水好,空气好,主要原因是那会原始森林他也多,花花草草的过滤一下,那啥氧气因子的含量杠杠的。

但结果是,花花草草不仅提高了氧气的含量,他还外带一个负面效果,苍蝇咱就不说了,蚊子贼多。

如果您坐一凉亭里边,喝喝茶,弄盘残棋和老友逗乐,你还得防着蚊子这帮家伙往你肉皮上叮,烦不胜烦,所以咱古人就发明了这东西。

时不时的晃悠一下手里的拂尘,这蚊子就没法下口了。

估计说道这里,有小伙伴不相信:“拉倒吧!你是体验过,还是咋得?就这东西能挡住蚊子的进攻?”您还别说,俺还真体验过,当然用的不是拂尘,但这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想当年,俺还是出生社会的小年轻,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兼职做下夜的老大爷,所以晚上咱就得在单位了睡觉。

但好巧不巧,这单位的门口,种了一排的大树,有俺大腰子那么粗,而且不远的马路对面,有老大一片湖水,其实说是湖水,也是一人造的坑,灌了一点天然水,没有活水来源的死水坑而已。

大家伙也知道,这种环境是最容易产生蚊子的。

而俺这地生的蚊子,有大拇指头那么大,叮你一口,不起个大拇指头那么大一包,他都对不起你。

头一晚上,俺就哭了,那是夏天啊,您要是把身子用被子包起来,热不死你,但不包,它咬不死你,二选一都是非常扯的选择题。

哎呦!睡不着不说,撕心裂肺的痒啊!那耳边嗡嗡的轰炸机的声音压根就没有停过。

熬了三天,俺终于呛不住了,卖了一个小个的电风扇,把那电风扇打开之后,对着俺自己个吹,然后把身子包起来。

神了,大半夜俺把被子踢开了,这蚊子都没落下来啃一口,俺是安安稳稳的睡到了大天亮。

就这电风扇和俺熬了一个大夏天,但这东西有个毛病,第二天,总得跑会肚子才成,但比睡不着,还被蚊子咬,这都是小事。

所以这蚊子他在叮咬你的时候,你时不时的挥动一下那拂尘十有八九他不会咬你。

毕竟蚊子他也胆小,怕你一不小心把人家给拍扁了,得不偿失不是。

好了,不小心插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助于大家伙理解。

那么这拂尘最开始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使用,平民老百姓用的比较少,或者基本上就不用。

这东西既然能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也算是时尚所在,后来被道士接过来使用。

总结一下那么为什么道士会接过来呢?难道就是因为流行?时尚?那倒不是,最为主要的是,道家建立的庙宇这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山腰或者山头上。

这些地方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蚊虫比较多,所以这佛尘就被道家拿过来使用了。

而且他们在整理书册的时候,还能用这佛尘清扫灰尘,这就成了道家的必备之物,这也是为嘛道家的人出去游历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一柄拂尘出去。

这样慢慢的就变成了道家的法器,而且还具备了武器的功用,拂尘属于奇门兵器的软兵器。

过去都有一种说法:手拿拂尘就不是凡人。

咱这里在插一段小知识。

道家收徒是相当严格的,新收的这徒弟,你必须得干满三年杂活,这期间师傅就会传授你一些基本的典籍功夫之类的。

三年期一到,师傅就会给你最后一项考验,让你出去云游历练。

在云游历练的过程中,有那心志不坚的就会一去不回头了,但云游历练是道家的一个根本,必须得去。

所以师傅就给你三件东西,一个是腰带,意思是把你那小心思收一收,别一天想别的。

另一个就是这拂尘了,这就是借着拂尘有着清扫的意思,一旦和俗世有了瓜葛,记得清扫一下,清扫这瓜葛。

第三就宝剑,一个是防身,另一个就是斩断世俗的瓜葛。

那么拂尘因为具有清扫的功用,所以佛家也引入了这拂尘,在佛家里边这拂尘还有一个功用,当时佛家几个派别的人相互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一方将手里的拂尘放下,这就代表甘拜下风。

那么到了宋元明清的时候,这拂尘又被宫里边的太监使用,他基本上恢复了他最初的功用,但这拂尘使用的频率可不高。

最为常见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演太监的人物会经常拿着。

那么到了现在,咱瞅电视剧的时候,他就把这形象给引了进来,给大家伙的印象是,太监似乎经常使用这拂尘,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使用的机会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应该都发现过一个有趣,但又不知道为什么的画面。

就是无论哪个朝代哪种品阶,甚至是架空历史的古装剧里,都会出现那种太监或宦官手拿一根带毛的棍子走来走去,而且还经常在行礼或接东西的时候往胳膊上一架,给人一种好笑又难堪的感觉。

相信不止一次的有朋友好奇过,难道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觉得奇怪么?太监们每天拿着这个伺候他们,万一哪天不小心撩拨到皇帝身上,或者是打翻了某个贵重的物品,岂不是害人害己?如果有这种想法而且还不知道答案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保证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前,笔者觉得我们得先分清楚什么是太监,什么是宦官,毕竟这二者可不是一个意思。

在先秦时期或汉朝以前,宦官是纯正的国家正式官员,比如说中车府令赵高。

此外,无论是宦官还是太监,最早都不是阉人(伺候皇帝的人),而是正式编制的国家官员。

只是自东汉以后,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亲自将大量阉人送入宫中,并提拔为一些小官小吏,所以才慢慢地用宦官来特指阉人。

至于太监,早在唐高宗时期便有太监的名字,但依然不是指阉人,而是特指殿中省(门下省的分支,掌管皇帝生活事务)的高级官员。

而且就当时而言,能称为太监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普通殿中省官员只能被称为大监或少监。

自明朝中期开始,因为经常出现宦官干政,而干政宦官的真正身份一般又特指司礼监掌印太监(明朝分外三监和內十二监,以司礼监权力最大),所以后世便将太监与宦官混为一谈,并都用来特指伺候皇室成员的阉人。

分清楚了太监与官宦的身份区别,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下,那个带毛的棍子到底是什么。

根据笔者了解,这根棍子的学名叫拂尘,最早是由汉朝时期的古印度传入中原,并逐渐被佛教与道教共同接受,并演变为一种法器。

但这只是拂尘的一种身份,除此之外,拂尘还有两个身份。

第一个是民间大众所使用的,主要用途是驱赶蚊虫和擦拭桌椅板凳上的灰尘。

第二个是皇室宫廷中所使用的,主要用途是当作皇家仪仗之一(含义也是打扫卫生)。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正史中,太监宦官们确实是会拿着这根拂尘,但却并不是人人都拿,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拿。

最起码皇帝身边的高级太监,和负责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的低级太监不用拿,因为他们根本用不上。

既然说到了这里,我们就再简单地了解一下,太监们除了将拂尘当作仪仗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首先,拂尘在太监手中是分等级的,高级别的太监,所持的拂尘一般是用上好的沉香木搭配马尾或鹿尾等高级动物的尾巴(低级的就是普通木材和废旧衣物的边角料)。

此类太监们手持拂尘并不是想要干什么活,而是时刻彰显自己的身份,毕竟前面提到了,拂尘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仪仗,而仪仗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做的,尤其是给皇帝平时出行所做的仪仗。

其次,拂尘可以充当临时武器。

根据《明史》及《清史》记载,皇帝的贴身太监是不用拿拂尘的,而略微低一个级别的太监则视情况手持拂尘,比如说那种提前开路或给人传话的。

因为这些太监都是跟在皇帝左右,且也能进入一些不太适合侍卫们进入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万一有刺客,那手持拂尘的太监起码可以略作抵挡,不至于全无防备。

再者,太监们经常会接触后宫嫔妃及宫女,虽然说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些功能,但难保不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事情。

而此时拂尘在手就可以略作提醒,毕竟拂尘在道家与佛教手中,都有斩断红尘的意思。

而这也是告诫太监,既然已经拿上了拂尘,那自然就得忘却世间的所有他念。

然后,作为伺候皇帝或其他皇亲国戚的贴身仆人,太监们难免会遇到哪里没有擦拭干净或哪里有突然出现的蚊虫等情况。

而作为贴身仆人,他们又不可能随时携带抹布之类的物品,所以拂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一来拂尘轻便无声,即使挥动也不会惊扰到主人;二来拂尘也是随身携带,擦拭驱赶起来也非常方便,不会显得太过唐突而打扰到主人。

文章到这里也就要结束了,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也就是两句话。

即古装剧里的太监们,之所以那个朝代那种场合,手里都拿着那根带毛的棍子(拂尘)。

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在演戏而已,毕竟在正史中,拂尘是汉朝以后才出现的,而且也只有负责仪仗和临时任务的中等太监才会使用,至于最高级别和最低级别的,那都是不会带着一根拂尘来干活的。

参考资料:《警世通言》《清会典图》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46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