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一门两将军,他们是父女,只是他们的人生选择不同,服务的党派不同,他们一个是解放前随国民党去台湾的父亲黎离尘将军,一个是留在大陆的女儿黎秀芳将军(文职将军)。
黎离尘,祖籍湖南湘潭,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后任教员,曾任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主任。
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励志社”副总干事、战地服务团伤兵慰问组组长,佩带过中将军衔,在国民党政界有“老夫子”之称,1969年在台湾病逝。
黎秀芳(1917-2007),1936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
1941年来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等职。
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了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黎秀芳是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2002年晋升为文职特级。
1978年9月3日,先后6次书写入党申请书,执著等待了26年的黎秀芳,终于在61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17年3月,黎秀芳出生于秦淮河畔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黎离尘长于笔翰,为蒋介石赏识,视为亲信。
黎秀芳兄妹10人,她是家中的长女。
从5岁起,短短5年内,黎秀芳眼睁睁地看着生母、继母和一个妹妹3位亲人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
直到有一天,年纪轻轻的黎秀芳当面说出想去护士学校学习,想当一名能为人们解除痛苦的护士这一志向时,父亲才领悟到,过早承担不幸和艰辛的特殊经历,已使外表柔弱的女儿毅然选择了自己未来的道路。
1936年夏,黎秀芳从南京女子中学毕业,报考当时全国唯一的护士学校——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违背了父亲让她学习法律或新闻的意愿。
遗憾的是,入学不到一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
目睹战争残酷的黎秀芳,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迁往重庆,转而跟随学校的师生,一边逃亡一边继续学习护理。
1938年,在长沙期间,出于好奇,黎秀芳跟同学一起去听共产党人吴玉章给流亡学生做的抗日报告:“青年们,要争当拯救中华的先锋!到西北去!到延安去!保卫建设我们的大后方!”吴玉章的话,激起了黎秀芳对那片热土的向往之情,她随即决定:去大西北!1940年,黎秀芳借道重庆前往兰州前,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她:“做护士未必要跑那么远,我可以在歌乐山中央医院给你找一份工作。
”但是黎秀芳还是带着满腔“医护救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黎秀芳没想到黄土高原比父亲说的还要苦。
她住的是土坯漏雨房,吃的是黑面馍,喝的是黄河泥沙水。
很多人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先后离开了。
可是来自鱼米之乡、将军门第的黎秀芳,还是坚持着留了下来,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大西北。
1943年,中华护理学会委托兰州中央医院,创办西北第一所公立职业高级护士学校,黎秀芳因为表现突出,被聘为专职教员。
1948年,她又被任命为代理校长。
一年后兰州解放,黎秀芳留任校长。
1948年,父亲黎离尘随国民党去台湾前,专程到兰州停留3天,劝女儿一同前往。
黎秀芳不愿去台湾,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求她留下来救护战争中受伤的病人。
父亲无奈地走了,黎秀芳泣不成声。
父亲一个人踏上了飞机,留给黎秀芳的是一个哀伤的背影。
没有料到,这个背影,竟会成为她对父亲记忆的最后片断。
从此以后漫长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黎秀芳和家人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在西北高原开辟着她的护理事业。
1979年的一天,和平日一样上班的黎秀芳,突然接到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居然是二弟黎模斌寄给她的!这是她和迁往海外的家人失散三十多年后收到的第一封家书。
二弟是如何将信寄到兰州的呢?原来,家人离开大陆之后,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黎秀芳的下落。
家人在改革开放后发行到海外的《光明日报》上读到了报道黎秀芳事迹的文章,终于得知了她的消息,于是马上修书一封,寻黎秀芳“回家”。
这封信从美国寄到北京,然后又转到上海、杭州、广州,历经半年多的时间才到了黎秀芳的手上。
从信中,黎秀芳了解到,许多年来,家庭成员散居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
父亲黎离尘,带着思女的惆怅,已经安眠在台湾岛的一座石碑下。
继母健在,已80高龄,此时正与三个儿子、四个女儿聚在美国等候长女去团聚。
接到信的两年后,1981年6月,与家人阔别33年的黎秀芳飞往美国旧金山探亲。
家里所有人都去机场迎接她,相见时格外地激动,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擦着倾泻的泪水。
在美国生活的四个月里,一些在美国的学生劝她留下来,弟弟也来挽留她。
面对亲情,黎秀芳说:“美国优越的生活很吸引人,我留在美国也能做一些事情。
但是,我在中国的西北能做更多的事情。
中国大西北的护理事业需要传承,我的事业在中国。
” 这一次,黎秀芳还是没有选择和家人在一起。
1992,当黎秀芳再次“见到”父亲时,他已经长眠在台湾岛的一座墓碑下。
墓碑上有蒋介石的题字“功劳堪念”。
黎秀芳伸手抚摸石碑,渗入指尖的是石碑的冰凉。
父亲的温度,她再也感受不到了。
黎离尘晚年对黎秀芳非常牵挂,他经常在家人面前念及长女,甚至在弥留之际,也不停喊着黎秀芳的名字。
为了事业,当初黎秀芳没有跟随父亲到台湾,她对这个选择并没有后悔过。
但是,无法对父亲尽孝,却成为黎秀芳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陪伴黎秀芳走过最后岁月的护士说,黎秀芳一直带着一只手表,黑色的表带,表盘上写有英文。
手表已经非常破旧了,秒针早就不走了,但是黎秀芳从来不摘。
一次护士为了擦澡方便,趁她昏迷把表摘掉了,她清醒过来之后马上四处寻找。
原来,这手表是父亲早年送黎秀芳的礼物。
从1948年父女分别到2007年黎秀芳去世,漫漫时光六十载。
在这六十年里,她对父亲的爱从来没有减弱,她对父亲的思念一刻也未曾停歇。
黎秀芳远离家人,孤身一人奉献在西北高原。
她终身未婚,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她的事业、病人和学生。
在黎秀芳家中,客厅中最醒目的位置挂了一块“吾爱吾师”的牌匾,这是她80寿辰时,学生们联名赠送的。
黎秀芳直接教过的学生有5000多名,不少学生后来成为蜚声全国的护理专家。
黎秀芳生前的居室异常简朴:一台18英寸的老式“金星”牌黑白电视机,拧上铁丝当提手的锅盖,一张断了一条腿的木板床,伴随了她60年的“古董”皮箱,几座古色古香的书架……与此同时,1986年,工资仅有100多元的黎秀芳就将4万元积蓄全部捐赠部队,作为护校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护士的奖励基金。
2006年,卧病在床的黎秀芳拿出10万元捐赠给甘肃省儿童福利院。
临终前,她把平生积攒的80万元存款捐献给军区总医院,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
2007年7月9日黎秀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黎秀芳追随着南丁格尔的脚步走了。
按照黎秀芳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入兰州军区总院的花丛和黄河,另一部分由家人带回台湾,安葬在父亲身旁。
奔流不息的黄河和宽阔的台湾海峡潮流,从此吟唱着同一首护士之歌。
对信念的执著和坚定,是黎秀芳的人生追求。
“芳菲尽释,黎香永驻。
”黎秀芳把一生献给了大西北,献给了她所崇尚的护理事业。
黎秀芳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但是她用自己的爱心换来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享受到了毫不逊色于亲情的人间温暖。
一个伟大的女性。
一位著名的护理专家。
一名奋斗终生的战士。
我敬佩她。
我同她老人家曾在一个部队单位一块工作过好几个年头。
她平易近人,工作非常认真。
她抱过我的儿子。
我服用过她参与研制的气管炎新药。
我永远铭记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
她的精神长留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