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叫什么

唐玄宗叫什么,第1张

唐玄宗叫什么 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

文|小河对岸对帝王的称谓,唐朝是一个分水岭。

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称其谥号,即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

而从唐朝开始,通常改称其庙号(明清时期,也通称年号),即某某祖、某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唐昭宗等等。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自唐朝起,帝王的谥号开始变长,唐朝以前帝王的谥号通常只有一两个字。

而到了唐朝,开始“加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为“文”,按过去对帝王的通行称谓,应该称其唐文帝。

不过李世民的子孙,认为单独一个“文”并不足以彰显李世民的功德,于是又给李世民“加谥”,最终将其谥号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也就是说得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

如此,称呼起来着实不便。

其二,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庙号。

而在唐朝以前,有功绩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

比如,西汉有11位皇帝,算上废帝的话,有15位皇帝。

最终,被确认能享有庙号资格的只有四位。

而庙号只有一个字,故而,自唐朝起,对帝王的称谓,就改称其庙号了。

但是,今人对李隆基的称谓,除了唐玄宗这个通行称谓之外,还有一个别号叫唐明皇。

而唐朝的其他皇帝,却没有类似於唐明皇这种别称?其实,唐明皇这种称谓,是在李隆基死后近九百年才开始流行的。

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而将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

享有同样待遇的大隋第一好汉为李元霸,李元霸的原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早卒无子),也是为了避康熙的名讳,才楞被改成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谥号虽长,但其核心为“明”。

按唐朝以前对帝王的称谓,可以简称为唐明帝。

但是,一则,国号+谥号+帝,这种称谓在唐朝以后已经很少用。

二则,应该受到白居易《长恨歌》的深远影响力。

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觉地想起其与杨贵妃的故事。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开篇即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诗中以“汉”代“唐”,汉皇即唐皇,再辅以谥号,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参考史籍:《新唐书》等等

唐玄宗被称为唐明皇,始于清朝。

唐玄宗,真名李隆基,是唐代二十一位皇帝中的第七位。

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其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

皇帝的名字被认为圣不可呼,是国人之大忌。

所以,历代皇帝名字都以年号而代之,以供人们称谓纪事。

皇帝死后,因为其“牌位”需要入庙以供祭祀,所以朝廷会给他起个庙号名字。

“玄宗”,便是李隆基的庙号。

皇帝在世时,国人叫其年号。

皇帝去世之后,人们可称其年号,也可以称其庙号。

因为庙号在不同的朝代同名的比较多,例如西汉的皇帝刘彻、北朝(北魏)的皇帝元恪、北朝(北周)的皇帝宇文毓、明朝的嘉靖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等等,他们的庙号都称“世宗”。

所以,为了清晰地区别,人们在称已故皇帝庙号时,一般都在庙号前加上朝代名。

如在“玄宗”前加唐字,人们就知道是李隆基了。

对于过往皇帝,后朝之人常常习惯用其年号称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

但对于汉族著名的开朝皇帝,如果无须顾忌尊卑称谓时,则习惯直接称谓其名字,如李世民、朱元璋、赵匡胤等。

当然,用庙号称前朝皇帝的也常见,但用谥号称谓前皇帝的则非常之少。

那么,对于李隆基,为什么人们习惯称之为唐玄宗?而后来又为什么也称之为唐明皇?首先,在李隆基于天宝七年(公元756)去世之后,人们便称其为玄宗。

由于玄宗之称谓可尊可俗,所以唐朝之后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唐玄宗而较少直呼其名。

其次,由于唐朝的皇帝年号与明朝之后常用单一年号不同,唐代的年号一般都有好几个,后人无所适从选用年号称谓。

如李隆基的年号就先后有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

所以后人都不会用年号来称谓李隆基,而是习惯于沿用唐玄宗之称谓。

就这样,唐玄宗的称谓一直用了900多年。

突然有一天,这个称谓要变更了,要把唐玄宗之称谓改成唐明皇。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1661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玄烨登基了。

玄烨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的登基,就意味着玄、烨二字为忌字!为此,朝廷将唐玄宗的称谓改为了唐明皇。

为什么叫唐明皇?因为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那么,谥号究竟是什么?而唐玄宗谥号9字中为什么只取明皇二字?谥号,是在皇帝去世之后,庙号之外的另外一个号。

与庙号不同,谥号主要是在皇帝去世之后,由其子孙或亲属继任人根据其生前事迹德行,给以一种寓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所谓谥号,实质上就是继任皇帝给前任皇帝的能力德行的定性。

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废于秦代,复于西汉,世代沿袭。

而行谥之义则为惩恶劝善。

习惯上,谥号之拟定由礼部负责,嗣位皇帝参与钦定,在举行有关仪式上由重臣“称天给谥”。

唐玄宗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可谓名副其实。

首先说“孝”。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的“唐隆之变”,扶父李旦重临皇位,实属大孝。

其次说“明”。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除掉“准武则天”太平公主,实属英明。

然后说“圣”。

李隆基登基之后实施改革,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民族等方面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使得国家在经济、财政、人口、疆域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创造了“开元盛世”,实属至圣。

对于熟读中国历史的康熙来说,唐玄宗的这些丰功伟绩都是非常清楚的。

唐玄宗不能再称唐玄宗,也不适宜用年号称谓,更不能不恭地直呼伟人之名,所以只能精简谥号而称之。

习惯上,只能在朝代简称之后加两个字——一者代表名誉,一者代表地位。

在代表地位的皇、帝二字之中,自然皇字优于帝字。

那么在代表名誉的圣、明、孝三字中,选择哪一个字呢?康熙及其大臣们都认为明字比较合适。

最终,唐玄宗改称的名字确定为“唐明皇”。

这样,从清代康熙之年开始,唐玄宗便被称为唐明皇。

康熙之后,唐玄宗之名再无忌讳。

尤其清朝以后,人们逐渐恢复了唐玄宗之称谓。

而今已很少人称唐玄宗为唐明皇了。

(注:本文为原创 需要引用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48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