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仁

倭仁,第1张

倭仁 曾国藩是儒家还是法家的代表?

曾国藩既有儒家的君子风范,又有法家的霹雳手段。

他是国人的精神典范。

李嘉诚说:听他两句话,足以学会做事做人。

平生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埋头做事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

要想知道一个人能否成事,全看他做事时能否低下头。

曾国藩天资愚钝,用现今的话说,他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好在他能吃苦,也够努力。

古有愚公移山,曾国藩便效仿愚公读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不贪多不求快,不弄明白绝不罢休。

他曾在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以亲身经历劝勉家中子弟,做事情要下慢功夫,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遇到困难时更要肯下苦功夫,因为熬过眼前这一关,便能多一分的精进。

耐得住“烦”曾国藩曾告诫军中将士:“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

必须昼夜从事,未可须臾稍离。

”做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不耐烦的人,总想贪多求快,自以为可以走捷径,往往会做出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的蠢事。

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能够掌控自己的妄念,专注做好眼前的事。

做事从来没有捷径。

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就像一只骆驼独自穿越荒漠。

它的眼中没有烈日、没有行人、没有尽头的绿洲,只有脚下的土地。

睁眼看人俗话说得好: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晚清许多朝廷要员都是他亲手提拔任用的,其中甚至包括李鸿章、左宗棠。

相传他识人有术,三千步内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才能与品行。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江忠源的人。

此人放荡不羁,很是惹人非议。

曾国藩却与江忠源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并且预言江忠源“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别人问他有何根据,曾国藩回答:“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

”曾国藩看出江忠源虽然有着放荡不羁的行为,本质却是一个有血性的忠义之人。

曾国藩曾说:“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而江忠源历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

友人在京城去世,江忠源典当衣物也要将友人灵柩护送回乡。

这种侠义之举,哪怕在当时也是极为难得的。

后来,江忠源确实像曾国藩预言的那样,死于对太平军的战斗之中。

人品好的人,必然有真性情。

或许有缺点,却绝对不虚伪。

这样的人未必会让你处处开心、时时舒服,却能在危难之时为你挺身而出。

人要择善而交、择真而交,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该被表象蒙蔽。

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谢谢您的阅读!有关必回!!!

曾国藩不仅是儒家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近代儒家的一代宗师!曾国藩一生克己自律、崇尚气节、标榜道德,并且身体力行,赢得了上下一致的拥戴。

曾国藩堪称为官、治军、齐家、平天下以及为人处世等诸方面的楷模。

他自幼勤奋好学,熟读中国历史,志向远大,意志超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始至终一贯坚持个人道德修养,直到晚年,也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曾国藩待人豁达大度,谦恕自抑,展现了他特有的“内圣外王”的睿智权谋。

曾国藩非常重视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终身勤俭谨慎。

他从一介书生到晚清重臣,对为官之道参悟透彻,作为居官从政的楷模和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被崇拜他的人奉为“古今完人”。

他的儒家思想涉及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多个方面,今天就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简述如下:在政治方面:曾国藩对清王朝后期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为此,他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尤其是在危急之时需要启用那些德才兼备之人,要倡导廉正之风,推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

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中饱私囊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在军事方面:曾国藩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兵少而国强,他主张军政分权而治,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在募兵、选将、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政关系等方面做到井然有序。

曾国藩非常重视将才,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他的选将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

他认为“忠义血性”是将才“德””的唯一标准,此外他还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可以说他的这种军事思想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处世方面: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但他“总以钱少产薄为妙”,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他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淡”字上留意,要“从浪静波平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

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须择志趣远大者”并“常存敬畏之心”,他还强调一个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这些言论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在治家方面:曾国藩除了注重“和以治家”以外,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

他告诫家人“劳字为安身之法”,“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每用一钱,均须三思”。

曾国潘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家庭教育和严格要求,曾国藩的后人从他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都涌现出了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清史稿》中说:“国藩为人威重,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

公诚之心,尤足格众。

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

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0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