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顿色散实验说起,1666年1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牛顿和助手先把实验室的门窗遮挡的严严实实,只在窗户上留了一个小孔,让一束阳光透射进房间。
然后,牛顿移动三棱镜,让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
奇迹出现了,对面的墙壁上出现了一条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
这是因为白色的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阳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折射,不同的色光折射程度不同,于是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雨后空中悬浮大量的小水滴,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上时,小水滴起到三棱镜的作用,将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于是,形成七色彩虹。
太阳光的光谱是几乎连续的(有少量人无法识别的吸收线),所以说人们所谓的「七色」,其实是非常主观的。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是380nm~750nm,下图展示了各个频率对应的颜色(左边为380nm,右边为750nm)彩虹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光在微小的水滴中,经过两次折射、两次全反射,到达人的眼睛中(如上图所示)。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频率的光,折射率不同,从而在人眼中成像的位置也不同。
下图展示了不同材质,对于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红色部分是可见光部分:不同的折射率会使得光线在水滴中的入射、出射夹角不同,从而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彩虹。
而彩虹的弧形结构,也与此有关——即如果要求视线与平面上的一系列点有特定的夹角,那么这些点一定会构成一个圆或椭圆。
而为什么是「七色」,这里其实可以看一看不同频率是如何映射到红绿蓝三色的。
人眼中,感受色彩的视锥细胞细胞有三种,对应红、绿、蓝。
这里用Mathematica软件中的「可见光色谱」来近似代替实际的映射关系:这时我们如果假设人只能够定性地明确区分颜色,那么「七色」就很容易解释了:从上图看,从左边开始,少量红+少量蓝,之后是少量红+大量蓝,大量蓝+少量绿,少量蓝+大量绿,绿,大量绿+少量红,大量红+少量绿,红。
一共七个,对应到RGB三色上,恰好比较容易定性区分。
然而定量来说,光谱当然不会被离散地分为七种颜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