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皇帝

隋朝开国皇帝,第1张

隋朝开国皇帝 开国皇帝一般都叫高祖、太祖,而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却叫隋文帝,这是为什么?

开国皇帝有叫高祖、太祖的,而隋朝的开国杨坚却是隋文帝,前者是谥号,后者是庙号,所以开国皇帝的称呼会不同,这也是庙号和谥号的用法不通。

谥号不仅是国君有,而且大臣也会有谥号,谥号的字数有的一两个字,有的却有很多的字。

而庙号却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

谥号和庙号都是在皇帝死后。

他的后继之君和大臣根据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进行评论,而总结出的称号。

谥号在秦始皇以前一直被使用,但秦始皇觉得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这样是不敬。

所以就不用谥号。

而到了汉朝,又开始使用谥号,当时汉朝对谥号的用法非常严谨,该褒谥、该贬谥、还是平谥都对认真对待,不会出现乱用,因此汉朝都能从皇帝的谥号中看出皇帝本身的功过。

比如汉惠帝刘盈的惠谥,意思就是守成之君,虽没大功,也没有大过,常见的谥号有文武景宣炀等,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

而隋炀帝的谥号炀就是贬谥。

在唐朝之前,谥号的用法还都非常严谨,但到隋朝之后,谥号就开始乱用、滥用,后继之君就对之前的皇帝所定的都是褒谥,并且字数有的很长,这样滥用谥号,就导致不能看出其生前的功过是非,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普遍开始使用庙号。

在汉朝时,特别是西汉时期,不仅使用谥号严谨,对庙号也非常严谨,功绩不够、成就不高也没有资格拥有庙号,整个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是经过东汉朝廷认可可以拥有庙号的,他们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病已。

但是唐朝之后,因为不在使用谥号改为庙号,比较熟悉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等。

庙号的用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知对于开国皇帝是建立基业的为太,功高的为高,所以有的是太祖,有的是高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

之所以开国皇帝有的叫高祖、太祖,而隋朝的杨坚却称为隋文帝,是因为高祖、太祖是庙号,而隋文帝是谥号。

而称呼皇帝的除了谥号和庙号,还有一种是年号。

比较熟悉的贞观、开元、洪武、永乐、顺治、康熙、乾隆等。

杨坚也叫隋高祖,不过隋高祖的称呼没有隋文帝普遍。

太祖高祖这种是庙号,文帝这种是谥号。

通常的习惯,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用谥号称呼,唐朝以后的皇帝用庙号称呼,明清皇帝则更常用年号称呼。

唐朝以前的皇帝,不是每个人都有庙号的,只有比较杰出的皇帝才会有庙号,譬如西汉的杰出皇帝汉景帝就没有庙号。

特别说下,汉高祖刘邦是个错误说法,刘邦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高帝刘邦或者汉太祖刘邦才是正确称呼。

隋朝的皇帝中,隋文帝杨坚有庙号高祖,隋炀帝杨广唐朝只给予了谥号炀皇帝,没有给予庙号。

洛阳东都政权给予杨广庙号世祖,谥号明皇帝,但毕竟最后是唐朝得天下,唐朝官方的说法才是主流,隋炀帝才是最常见的叫法。

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变得越来越长,用来称呼皇帝很不方便,庙号成为更常用的皇帝称呼。

像清代的康熙皇帝,谥号为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可谓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自然没法用来日常称呼。

明清之前,一个皇帝用多个年号的情况比较常见,像李治武则天这对活宝夫妻就很典型,李治在位期间拥立14个年号,武则天正式称帝后15年用了13个年号。

明朝和清朝,则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对明清皇帝,使用年号称呼最常见。

大家熟悉的洪武、永乐、天启、崇祯、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丰之类都是年号。

当然,这种称呼规律只是通常比较普遍的用法,不按这个规律称呼也完全没有问题。

即使唐代以来那些又臭又长的谥号,也可以用简写称呼,譬如康熙的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可以简称为清仁帝。

除了谥号、庙号、年号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称呼皇帝的方式是按陵墓名称称呼。

譬如康熙的陵墓叫景陵,可以用景陵称呼康熙皇帝,这种称呼方式古代文人用的比较多,民间很少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35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