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牙俐齿

伶牙俐齿,第1张

伶牙俐齿 如何让自己变得伶牙俐齿,不被别人给气到?

不用伶牙利齿,做好自己,知人善任就行,怨怨相报何时了,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是非还是要分辩的,伶牙利齿不能混晓是非。

谢邀!首先,变得伶牙俐齿是否就可以让你绝对不被别人气到呢?你之所以生气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没有战胜别人而感到恼羞成怒吗?纵古至今,能言善辩,以三寸不烂之舌即可杀人于无形的绝世高手恐怕非诸葛亮莫属。

诸葛亮曾舌战群儒,以完美的口才分别反驳了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秉等人的问难,以致“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可见孔明之口才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绝非伶牙俐齿,可以形容。

他舌胜刀q,气死人不偿命,一生竟然气死过三个人,那都是响当当的千古风流人物。

他们分别是周瑜、王朗、曹真。

他略施小计,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第一次,诸葛亮智取南郡,让周瑜只能徒生闷气。

第二次,诸葛亮识破周瑜的美人计,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次,诸葛亮再次识破周瑜的“借途灭虢”之计,让周瑜苦战得出,最终还是气急攻心,撒手人寰。

可怜他三十六岁就此命赴黄泉,直至死时,还在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他三言两语,骂死王朗。

魏国司徒王朗,位高权重,乃三国时期的名人。

他原本以为天数有变,汉朝气数已尽,现在魏国才是天命。

因此,七十六岁的王朗还意气风发驱马前去会孔明,想给他点颜色瞧瞧,让他知难而退。

谁料,诸葛亮岂是等闲之辈?面对王朗的毫不客气,恶言相向,他听后却大笑,直接进行反击,骂王朗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不忠不义。

王朗听罢,恼羞成怒,无力反驳,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正所谓: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

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诸葛亮气死王朗,手法有三:一是抓软肋。

首先提出他是举孝廉入仕,这就使他有叛汉助贼之嫌疑。

二是渐递进。

诸葛亮话语,层次严谨、步步为营,对偶、反问相继使用,辛辣犀利。

三是说重语。

诸葛亮说王朗“罪恶深重,天地不容”、“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他一封书信,气死曹真。

曹真乃魏国大将军,因中了诸葛亮的毒计,大败而归,本就怒火攻心。

而此时的诸葛,却给曹真修书一封。

其中先是一番赞扬,接着一顿贬低,最后直接称其无颜再见关中父老,连家也没脸回了,可谓用词之狠毒,曹真看完书信后,和王朗一样,气恨填胸,当场暴毙。

诸葛亮气死曹真,言语中三点可怕:一是揭其短。

说他是“无学后辈”,不会打仗,“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

二是击其穴。

曹真性格上有缺陷,就是妒忌人、爱面子,诸葛亮说他没脸再回关中,就是历史上也只能记他的败绩。

三是用其傲。

曹真心高气傲、气极败坏,诸葛亮却扬言要“荡魏国作丘荒”,岂不让曹真气上加气?诸葛亮固然能言善辩,气死人不偿命。

但这几场口舌之争,又岂止是嬉笑怒骂那么简单?他背后的深谋远虑,大智大勇才是取胜的关键。

所以,就算是变得伶牙俐齿,巧言善辩也不见得可以完全做到不被别人所气。

因为,可以让你生气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想想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即嗔怒,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我相受到威胁或损害时最容易出现。

大部分的人在受到别人的侮辱、冷落、毁谤和攻讦时,会即刻嗔怒,遇事挫折、失败可不如已意时也会嗔怒。

所以,绝大部分喜欢生气的人都有如下弊病:第一,傲慢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决不能容忍别人因与自己意见不统一而提出的任何建议或指正。

第二,喜欢要求别人对自己护短,对别人苛刻。

哪怕自己错了,也蛮横无理,只要求别人做出退让和改变。

第三,爱计较喜欢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

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

第四,自尊心强死要面子活受罪,宁可吃实亏也吃不得话亏。

别人稍做诽谤就怒发冲冠,急于澄清。

第五,性格急躁定力不够,说风就是雨,没有一点耐心。

第六,争强好胜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争强好胜。

别人有的自己都得有,否则就心生不悦。

正如那句:不是不喜欢你过的好,而是不喜欢你过得比我好。

第七,心态不平衡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你就必须也回报我多少。

施恩必须要有回报,否则就愤懑难平。

周瑜、王朗、曹真不也正是因为善妒,心高气傲,方才轻易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一封信便能气死一个人,这人又死得何其不值?陈上所述,鄙人斗胆直言,原本就喜欢生气的你就算变得伶牙俐齿,也难免还是会被气到。

或许从一开始,就正是因为你轻易被对方气到了,所以才想着用伶牙俐齿给反驳回去。

显而易见,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是否能变得伶牙俐齿,而在于你是否能做到任尔嬉笑怒骂,我仍定如泰山。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因此,人不能太过于执着于相,世事本无相,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祝君早日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8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