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明经?明经就是唐代科举考试当中,常科考试的科目之一。
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等。
明经科的考试流程,先帖经,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分为甲、乙、丙、丁等。
所谓“经”就是指得是儒家的经典,以《礼记》和《春秋左传》为大经,而《毛》、《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论语》和《孝经》也是必考经书。
唐太宗的时候,为了指导考试,还命令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撰写了《五经正义》一书,可谓是当时明经考试的官方指定辅导书籍。
唐代的科举分类起源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和前代相比,唐代的科举制度增添了许多新的科目,具有公开竞争、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等特点。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举。
常科:所谓常科,顾名思义就是常规考试,是由礼部每年定期举行,参加人员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明经,就是常科考试之一。
制举:制举考试,是有皇帝不定期下诏举行,主要选拔一些“非常人才”的特殊考试,主要为皇帝网罗各类人才使用。
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最难的科目是秀才科!常科考试中,由地方层层选拔出来的考选士子,在被送到礼部之后,会统一进行正式的考试。
在众多考试科目当中,最常举行的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
六科当中,进士不算最难,以试方略策五道的“秀才科”才是真正最难,考选最为严格,而且还有一个非常苛刻的规定——“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
这就好比你要是考不上清华北大,你所在省市的一把手就要被处罚了。
有这种变态的规定,谁还敢轻易尝试?就算学生敢,地方官也不敢呀,人家升迁到州一级长官,祖坟都不知道冒了多少青烟,岂会轻易尝试?终唐一代,秀才科仅存28年,整个秀才科及第者也才29人。
礼部之试,科目虽多,而士族所趋向,唯明经和进士二科。
《通典•唐代选举科》为什么古代士子大多选择明经和进士两科?科举当中,选择考取明经和进士两科目的人最多,两科考取的内容各有不同。
明经科的考试:先帖经,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分为甲、乙、丙、丁等。
进士科的考试: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经四以上为乙等,后又改为诗赋和经义。
总体上来说,进士科考试重诗赋,应试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才能,而明经科则重帖经墨义,背得滚瓜烂熟就有通过的希望。
这就好比语文的写作和思想政治的问答题,写作总不能瞎写吧?具有总得有点底子才能写的高分。
思想政治的问答题那就简单了,背得滚瓜烂熟套用各种理论,分数自然杠杠的。
文学修养和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时间打磨。
而帖经墨义,只要认真死记硬背就好了,这样下苦功夫,短时间内就能熟悉,这也就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道理了。
另外,大家主要都选择明经和进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时唐朝政府规定,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就算你考中了,入仕当官之后,最多也只能做到六品官就到头了,所以不为当时人的重视。
虽然能做到六品官的是少之又少,可大家总是想着一个盼头,都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当朝宰相。
根据当时的数据,整个唐代立国289年里,科举考试当中登进士科者6646人,其中368名宰相当中,有142人是进士出身。
还有就是进士科真得是录取率极低,按照当时的录取率来说,每百人当中仅仅录取一两人,和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有得一拼。
本文为原创作品,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原创码字不易,请支持的朋友们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喜欢的话赶紧点赞、转发和收藏吧,并欢迎朋友们评论指正,感谢大家。
关于科举科举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时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继而授予官职的一种手段。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成型于隋唐时,鼎盛于明清时期。
既然是考试,就会有相应的叫法或是称乎,像是关于考试科目、不同等级的考生以及考试的学院等都有不同的称乎。
唐朝科举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算是比较完善的了,像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在任时期,都有大力的发展及完善科举制度。
且在当时,考试的科目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两者的区别在于,常科是每年分期固定举行的;而制科则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
而在常科下又分有众多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应用较少,也不太实际,所以不太受重视,几乎很少提起。
秀才一科,在唐初是有很高要求的,但是后来也也渐渐废除。
所以,剩下的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两者又有分属不同,考试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进士考时务、政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政策与经义;相比而言,明经比较容易考,进士则是很难,所以便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关于明经明经,顾名思义,为古时圣贤或是以前的大学问家所作的文章经典,需要熟读背诵乃至默写。
按以前的说法是帖经、墨义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文章任意翻开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打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让应试者填充,和现在的默写填空有点类似;墨义则是是对经文当中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和现在的诗文赏析与阅读理解差不多。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背诵经传和注释,基本上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从而通过考试,所以“明经”相比而言比较简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