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我国古时的蒙学教材,是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
赵是指赵宋,除赵姓排在第一是因为它是宋朝的皇帝姓氏外,钱姓排在第二是因为作者本人的家乡当时叫钱塘,而钱字又确实是一个好字眼,再者又确实有人姓钱,于是才能成为排在第二的姓氏。
至于孙姓,则是吴越一带的大姓,曾出现过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而李姓也是唐朝皇帝的姓氏。
这样一来,它们就成了排在第三、第四的姓氏。
至于在这四个姓氏以下的“周吴郑王”四姓,也基本上都是作者家乡一带的大姓,所以才会有如此突出的位置。
至于说其他的姓氏的排序,则是有多种原因:第一:是按照各姓郡望的所在地而排列的。
它以中原河南黄河地区为中心,向西转。
大部分包含了中原汉族的姓氏。
到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姓氏流入中原地带。
所以可以这样看,《百家姓》是古代中国的族系地图。
第二:是当权统治者和望族大姓影响了排列顺序。
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这几个姓大都作过国家的统治者,每个王朝都有本时代的望族。
若是望族,姓氏就要向前排。
在东晋有句话叫“王马共天下”,琅琊王氏是望族,司马氏是皇族,到后来司马成了小姓,那是因为司马氏人口减少的原故。
第三:就是本姓氏的人口数量,数量多的自然靠前。
新百家姓是指相关机构对中国人姓氏进行大规模调查,然后按照姓氏的人口数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所得到的姓氏排名(至少要有前一百位的姓氏排名)就被称为新百家姓。
这个新的《百家姓》由于“约有87.24%的人使用的姓氏在全国的前100个大姓中。
这100个大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钱。
许马唐郑蒋蔡姚潘高丁,俞石施何叶林袁夏戴谢。
宋倪严董郭冯范韩薛陶,汪邵方卢姜汤龚秦罗毛。
葛章吕傅程江余任邱季,梁殷杜史庄盛魏萧凌华。
洪苏崔翁侯钟虞郁奚邹,田包孟于乔童彭谈应邓。
”
谢邀!《百家姓》据考证是北宋初年吴越地区人的作品,是一本关于汉姓的书,成书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是中国宋代以来儿童启蒙的重要读物,所谓“三百千”开蒙,就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学童启蒙读物,这三部书内容包含的知识基础且丰富,有暗含了教化色彩,作为启蒙书籍再合适不过了。
(多说一句,不要读《弟子规》、《女德》这样的东西,这纯粹戕害人性)前面提到,《百家姓》的作者是北宋初年吴越地区的人。
事实上,在北宋初年,吴越国是一直存在的。
五代十国时期至北宋初年,吴越国都是“事正朔甚谨”(对中原王朝臣服甚为恭谨)。
吴越国君主称王而不称帝,以表达对中原王朝的臣服之意。
作为吴越开国之君的武肃王钱鏐是,去世时告诫子孙:“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意思是说要子孙们好好地奉事北方中原王朝,不要因为中原王朝改朝换代而有所改变(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迭频繁,在半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
在这样的影响下,北宋初年吴越国人编纂《百家姓》的时候,将当时中原王朝宋的国姓“赵”定为《百家姓》第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钱”作为第二个姓氏,是因为吴越国国王姓钱,所以排在第二位。
第三位“孙”,是编纂《百家姓》时所在位国王钱俶正妃的姓氏。
第四位“李”,是当时南唐国王的姓氏。
(宋除陆续灭掉南方割据政权,这时的南方,吴越国和南唐国师比较强大的两个政权)“周吴郑王”,则是吴越开国国王钱镠的四妃姓氏。
这就是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中所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
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钱镠)而下后妃。
”。
后面的排列情况就不是太清楚了。
“冯”排在之后,可能是和冯道五朝为相,身份显赫有关。
这只是一个猜测。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是一个姓氏神性逐渐褪去,人文逐渐彰显的时代。
(也表现在其他方面,这可能和所谓“唐宋变革”的大命题有关)宋以前,存在着“刘氏当王,李氏为辅”的说法。
汉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是刘姓对于造反的、起义的、改朝换代的人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魏晋南北朝匈奴的首领刘渊自称自己是汉朝的外甥而推翻晋朝。
后来起义的人,很多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刘”或“李”,“卯金刀”的谶言一直笼罩在统治者心中(这个问题孙英刚有比较系统的解释,可以参看孙的《神文时代》)。
李氏建立唐朝多少页利用了当时这种谶言的成分。
但是中古由于士族的衰落,加之五代十国的混乱以及文化的发展等各种复杂原因,神圣姓氏逐渐褪色,《百家姓》这种世俗色彩和政治色彩浓厚的新的姓氏排列方式就出现了。
这也应该看作是“唐宋变革”的一个枝丫,在历史总留下的精彩的一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