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第1张

隋朝的灭亡 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隋朝是一步一步灭忙的吗?我不觉得诶,我认为以隋朝的国祚,只能说是暴毙。

隋朝为什么会暴毙,相信大家已经看过不少说法:说隋炀帝横征暴敛,为了巡游江南修建大运河;说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

然而,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修建大运河还是三征高丽,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都是福泽后代的好事,如果隋炀帝能用五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杨广必然成为不逊于李世明的千古名君。

可惜他太急了,妄图用短短的十年来完成这些“成就”,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这才导致隋末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先说京杭大运河,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下江南玩乐,这也符合隋炀帝“荒淫无道”的历史形象。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自运河开通,在历代王朝扮演的绝不仅仅是“娱乐”的角色,更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个只会花天酒地的帝王,怎么会有如此长远的想法。

再说三征高丽,这件事的原由我在很早之前已经做过回答,简而言之就是高句丽这个属国很不安分,中原政权强大时,它就俯首称称,中原政权战乱时,它就乘火打劫。

在当时,高句丽借着南北朝这段混乱期,已经把罪恶的黑手伸向我国的辽西地块,一跃成为西北最强大的国家,阻碍了中原政权与西北其它小国的交流。

倘若继续任其发展,日后必成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炀帝征讨高丽,是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隋炀帝唯一的错误,就是不该 *** 之过急,以隋朝的国力,经不起这么频繁的折腾。

而且隋朝建国时间实在太短了,天下并未完全归心,老百姓对新王朝没什么感情,所以当生活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造反。

而身为统治者的官员们,他们不仅没有帮朝廷平乱,都想着自己称王称霸,原因其实都一样,隋朝只是在疆域上统治了全国,但却没有将隋朝的正统性烙印在每个隋人的心上。

隋朝的灭亡是多方面的,要想了解这些原因,首先要知道一个特殊的政治军事集团,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

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的统称。

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

这批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宇文泰(北周的奠基者),元欣,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隋末起义军瓦岗军领袖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皇后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十二大将军(其中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隋朝继承于北周,本质上就是一次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交接。

其权力核心依然掌握在关陇士族手中。

而北齐的统治阶级则大多为山东士族(传统士族门阀,五姓七望(崔、卢、王、郑、李))。

隋朝虽然接纳了这些北齐上层统治集团,但在对待山东贵族的问题上,是以控制为主。

而南陈的统治阶级则主要以汉人为主,对北方胡人政权本就抵触,隋文帝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由此造成三方面的矛盾日渐尖锐。

而除了统治阶级的矛盾之外,在民间,北方百姓与南方百姓之间同样存在对立。

隋朝在统一全国之后,隋朝上下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北齐和南陈,他们称原北齐之民其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而南方汉人对隋朝统治者同样不满,《北史·苏威传》中就有“于是旧陈率土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的记载,南方汉人的这种叛乱时常发生。

这也是隋末年间,所谓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诸侯并起,天下各地迅速陷入叛乱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仅外部矛盾突出,统治不稳,其实隋朝内部的皇权与士族之间的斗争也是一片血雨腥风,作为曾经的关陇集团的成员,成为皇帝后,杨坚在统治国家上与关陇集团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

杨坚想要更多的权力,这就不可避免的触动到整个关陇集团的利益。

自然就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和反d。

面对这种情况,杨坚没有采用徐徐图之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打压、排挤、屠杀这种暴烈的方式。

这进一步激化了皇权和关陇士族的矛盾。

而杨广继位之后,他除了贯彻父亲杨坚的政策之外,还急于摆脱关陇士族对于皇权的掣肘,为此他不惜大兴土木,大力兴建洛阳,并迁都洛阳。

同时还征发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与南方士族的联系,借以抗衡关陇集团。

为了打破整个士族对中央和地方上的官员的垄断,他又开创科举制,选拔平民和庶族地主中的人才做官。

最后,为了最大程度上削弱关陇集团的军事力量,他不顾整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亲征吐谷浑,三征高丽,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国家的统治基础。

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不论是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还是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了收集权力,摆脱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的钳制。

然而,他却忽视了国家的承受能力,急功近利。

导致滥用民力,民怨迭起,最终天下民变四起,天下大乱,不但自己在江都被杀,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61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