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22岁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八年后,年仅30岁自刎乌江!当年反秦起义军遭到秦军残酷镇压,陈胜吴广失败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围困复辟的赵国,各路诸侯领军作壁上观。
年轻的项羽不顾安危,帅军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此后一路征战,挺近咸阳,被各路诸侯,尊为“西楚霸王”。
鸿门宴项羽放走了刘邦,之后爆发楚汉战争,并相持四年,连年征战,社会疲弊。
经过交涉,楚汉两军达成了以鸿沟为界分而治之的盟约。
谁知项羽刚刚撤兵,刘邦就在张良的谋划下,猝不及防地从后掩杀过来,以封侯裂土为利诱,吸引韩信、彭越等加入,六十万大军,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
正面掩杀,两翼夹击,三番车轮战下来,楚军大败。
夜晚,楚军军营四周响起楚地的《鸡鸣歌》唤起了许多楚人的思乡之情。
的确,战打得太久了,生灵涂炭,战士们死的死,伤的伤,听到家乡的歌曲,登时军心涣散,好多人都逃了。
韩信十面埋伏,却网开一面,将近两万士兵逃亡,项羽的五虎上将之一钟离昧就是其中一个项羽以为楚地已经沦丧,孤军被包围,颓废和死亡气息在弥漫。
为不拖累项羽,虞姬自杀了。
项羽带着随从垓下突围。
千里奔袭,一路冲杀,辗转到乌江古渡。
乌江亭长要开船度项羽过河,希望项羽回江东,东山再起。
项羽长叹,追随自己起兵反秦的八千江东子弟都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殉情了,他哪有脸面再回江东。
于是,拔剑自刎! 千百年来多少人慨叹,项羽为什么不过江东!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而已你看,刘邦一生,打过什么胜战 ,就靠着那股死磕劲,打败了跑,跑过去缓过劲又来撕咬。
可项羽为什么不能?千百年来许多人在惋惜,有人说,只要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有人说,大势已去,即便回到江东,再不会有江东子弟追随了。
千年之后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那首诗,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人会觉得项羽很蠢,没有政治远见,就是一个蛮夫。
他活埋二十万秦军,火烧咸阳城,屠杀秦始皇的宗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的这些举措的确愚蠢。
但是,作为一个楚人,一个楚国贵族,这些举动却情有可原。
为什么? 因为楚国与秦国仇深似海。
当年白起攻下楚国郢都,烧了楚国的宫殿,挖了楚国王室的祖坟。
试想,楚国立国近八百年,历代先君的亡灵,被掘墓抛尸,这是国恨;还有家仇,项羽的爷爷项燕,与王翦六十万大军激战,兵败自杀;叔父项梁,在反秦中被杀。
国恨家仇,背负在身。
作为楚国的贵族,当时不过二十几岁的项羽,正是血气方刚,快意恩仇的时候,经过九死一生 ,攻下咸阳,怎么能平心静气地对待。
刘邦与项羽之争,在现在看来,项羽太嫩了。
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个老成持重的老者,比拼气力,刘邦自然不如。
但是比拼城府,项羽确实差远了,何况身边又缺少可以倚重的智者出谋划策。
我相信,项羽在乌江自刎的那一刻。
他一定会是想:大势已去,与其狼狈地苟且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也不枉一世豪杰。
楚国历来有败军之将,自杀谢罪的传统。
公元前699年,屈瑕举全国之兵伐罗国兵败,自缢山谷,其他将领自囚冶父,听后国君治罪。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中战败,子玉自杀。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时期,楚晋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大将子反自杀谢国; 公元前519年,吴楚战争,令尹子暇抱病携司马蒍越出征,子暇死在军中,楚军士气不振,惨遭失败,司马蒍越引咎自杀。
…… 公元前223年,项燕自杀。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古楚王国也是一个充满血性的民族,这是为什么秦末会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
当然如果项羽肯过江东,愿意经受挫折的磨练,养成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胸怀与韬略,东山再起,不是没有机会。
项羽死后,当时鲁地还表示誓死效忠项王,刘邦令人拿去项羽的人头,他们才投降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项羽,秦末人,祖父项燕,战国时名将。
项羽英勇盖世,千古无二,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项羽自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很少败绩,正因其武功盖世,快意恩仇,也养成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正因为其武功盖世而养成其一切都可以用武力征服的方法解决,他不用阴谋,很少听得进别人意见,导致他与范增分手,他在鸿门放过汉王刘邦,为自己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总之,项羽的性格决定了项羽只能成英雄豪杰,他甚至是柔情丈夫,但他不能成为帝王,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最终选择了玉碎的凄美结局,不回江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