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西游记,都会熟悉一个场景,唐僧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唠唠叨叨说:“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这段话实际上是哲学上三个重要的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里只谈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或者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就需要认真思考、正确认识自己,可是一个人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呢?绝大数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逻辑去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所以无论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中,都会存在这种现象: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为人也不错,可得不到单位的认可;抱怨在学校里自己做的很好,可是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抱怨自己为家里付出了很多,可是亲戚朋友不认可;在社会上和别人争执,明明自己是对的,别人还无理纠缠。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错在别人,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这就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需要三个维度: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二是众人对你的评价,三是与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对比。
先说一,自我评价。
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主要依据自我的评价。
可是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主观大于客观,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
不信你去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问,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人,所以自我评价有片面性,甚至存在很大偏差。
俗话说“要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话糙理不糙,说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除了圣人、伟人以外,我们普罗大众的自我评价都有很大的偏差。
但每个人的偏差程度不一样,这和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先贤都要不断反思,何况我们呢。
再说二,众人评价。
众人的判断相对客观很多,首先某个人会对他所认识的所有人都有评价,你在他的评价群体里是一个什么样子,会相对客观;其次,你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又组成一个大的群体,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对你评价,多数人公认的评价,也会相对客观。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个“名”不是自报家名,而是众人口中之名。
所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很好,可是与亲戚朋友的关系都比较差,与同学、同事的关系也不好,很多时候得不到认可;自己明明很有能力,可是单位、社会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遇到种情况,这就需要反思,是别人都错了,还是自己有问题。
这就是自我的评价出现了很大偏差,需要用众人的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认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很是适用于人生意义的解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即使人死了不能青史留名,也要民间传扬,这是一种高扬自身的人生活法。
当然,也有不问功名,隐于人世的人生活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