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天最近正好看了中央台《探索发现》栏目的《尧舜之都》考古记录片,结合之前掌握的史料和考古专家的观点,可以非常的确定,中国历史上的虞朝是确切存在的。
虞朝属于中国史前文明的一个朝代,通过现代考古学家们的努力发掘,虞朝的历史面目已经逐渐清晰了起来。
中国的史前文明分界点所谓的史前文明,就是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文明。
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的史前文明,都因为缺乏当时的文字记载,需要靠历史神话和传说流传下来,再通过后来的考古去印证。
中国的史前文明,从夏朝开始,夏朝及之前的岁月都是史前文明时期。
中国的商朝是否存在,也曾经被外国学者质疑过。
但是随着在传说中的商朝国都,现在的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并且由此整理出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而被证实存在。
而商之前的史前朝代,随着考古的发现,也在逐渐被证实。
中国传统文献中的虞朝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历史典籍中,如《尚书》、《史记》中记载了很理想的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大家熟知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学者们通常认为尧建立了史前的唐朝,又被称为唐尧;而舜受尧的禅让,建立了虞朝,被称为虞舜;同样,禹和启是夏朝的开国君主,被称为夏禹和夏启。
由此可见,从春秋时起,人们就认为虞朝是存在的。
而在出土的《竹书纪年》、《汲冢竹书》中,记载的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及“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虽然没有了禅让,但是可以看出,尧舜的传承还是在的,也同样证实了虞舜及其统治的虞朝的存在。
中国现代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虞朝的存在国家为了确定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在国家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工程目前已经发掘出了史前的六大国都遗址。
这六大国都遗址分别是,一、与“黄帝”可能相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即黄帝都城遗址;二、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比较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即尧舜古都;三、与夏禹有关的“禹都阳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四、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以及目前已经被考古学界公认的,五、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和六、郑州大师姑遗址。
其中的陶寺遗址就是史前的唐朝和虞朝的国都所在。
陶寺遗址考古发现情况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开始发掘于1978年,其发掘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通过考古工作者40余年的辛勤工作,已经证实,陶寺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具有王国形制的都城遗址。
陶寺遗址存在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间,正好和尧舜禹的传说年代相符。
陶寺遗址具有规模庞大的城墙,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并且被分为了外城和宫城;还具有数量众多的王族和平民墓葬;世界上最早的观星台;气势恢宏的宫殿;单独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
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生产器具,除了普通的陶器、玉器之外,还发现有青铜器。
并且还在陶器碎片上发现了多枚红色文字,其中有一枚文字已经确认和甲骨文中的“文”字形一样。
这说明距离甲骨文出现之前的七八百年前,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
城市、青铜器、礼仪性建筑(也有说宗教建筑的)和文字的出现,正是人类文明的几个主要元素。
因此,陶寺遗址目前被学界公认为“最早的中国”。
尧舜禹禅让释疑陶寺遗址共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200年,中期100年,晚期100年。
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所得出的结论,陶寺早期的200年,是尧统治的时期;中期100年,是舜统治时期;而晚期100年,舜的统治结束,舜的王族墓地被大规模破坏,陶寺先民被从陕西神木入侵的石峁集团统治。
陶寺早期,尧统治了200年,必然不是一代,而是传了多代。
而虞舜也统治了至少100年,必然也不会是一代君主。
这完全和后来的封建王朝是类似的,都是家族继承制。
一个家族把统治权突然平白无故的让给了另外一个家族,这不太可能。
按照考古的发现,尧、舜统治之间政权的过度确实是并未发生大的动荡,似乎跟儒家典籍中所说的“禅让”一说相符。
不过类似的“禅让”在公元后的2000年间也时常发生,比如王莽代西汉、曹魏代东汉、司马氏代曹魏、武则天代唐、赵宋代后周等等,这些政权之间的交替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而在儒家史籍中也都被称为“禅”。
这也说明了《尚书》、《史记》和《竹书纪年》、《汲冢竹书》的记载并不矛盾,只是尧舜之间的“禅让”可能并非自愿罢了,不像儒家写的故事那么美好。
陶寺中期,即舜的统治年代,就是虞朝时期。
舜在他统治期间,建造了高大的外围城墙。
考古发现,该城墙在中、后期统治交替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现在证实陶寺被位于陕西神木的石峁集团攻打过,陶寺的先民,也在100年之后,被石峁集团向北迁徙,到了位于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朱开沟文化遗址继续生活。
夏禹继承陶寺文化根究现代的考古发现,夏禹的国家和尧舜的国家是并存的关系,一个位于黄河南岸,一个位于黄河北岸。
《尚书·禹贡》中记载,“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
”尧在大禹治水成功后,曾赐玄圭给大禹,说明尧帝和禹帝曾共同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有比较密切的交流。
陶寺的尧舜先民被石峁集团迁往北方后,大禹集团继续并传承了尧舜的文明及其礼仪文化。
而大禹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即夏朝。
夏朝和虞朝曾并存过。
通过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华文明距今4300年之间的脉络基本上已经理顺,剩下的就是补足细节,以及理清距今4300年到5000年之间的历史脉络,这还需要考古工作者们的辛勤工作,来继续探索完善。
奕天在这里向奋斗在一线、辛苦工作的考古工作者们致敬,是你们的工作让中华文明之根永存!以上皆为奕天根据各类资料整理的个人看法,如果错漏,请不吝批评指正。
欢迎大家关注爱读历史的奕天。
回答过一次关于虞朝的问题,这里再次回答,是想借此说一下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
虞朝是否存在,是历史学界一个非常小众的问题,基本上是一家之言加上几个跟风者。
为什么那么多历史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不去研究?因为这个问题的研究价值真的不大,除了把我国的王朝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满足一下大家的虚荣心,还有什么用处?而且可供研究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大部分人报考研究生都选择中古史或近代史,很少有人选上古史,也就是先秦史。
因为中古史近代史资料丰富,可供研究的问题多,将来写论文不发愁题目。
先秦史本来资料就少,民国时期的那些泰斗们又喜欢研究,能弄清楚的问题差不多都弄清楚了,弄不清楚的问题如果没有考古新发现,今天的人也很难弄清楚,而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的文物,少之又少。
所以研究先秦史很难出成绩,就很少有人愿意去研究。
这样来看,说什么存在虞朝,很有标新立异的嫌疑。
仅仅依靠《尚书》《礼记》等史料中零星的记载和一些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哪怕很合理的推断,就能算是严谨的历史研究了吗?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能乱来吗?历史研究应该是十分严谨的。
我读过三本《中国古代思想史》,作者分别是胡适、郭沫若、顾颉刚,都是史学大家,但风格因人而异,水平也就分了高低。
顾颉刚史学没问题,但文学水平稍差,有点像民国大师吕思勉;胡适考据充分,论证严谨,文字朴实,水平最高;而郭沫若的整本书中,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诗人的臆测,水平最差。
郭沫若是史学大家,为什么水平这么差?这是性格使然!所以他研究甲骨文很厉害,写的《青铜时代》也开了一代先河,因为研究这些东西除了考据论证之外,还真的需要一点浪漫主义诗人的想象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研究都得靠想象和推断。
比如,虞朝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决不能靠想象和推断,而是得靠严谨的考古、考证和论证。
可是,可供研究的史料太少了。
别说所谓的虞朝,就是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在史学界都曾经长时间的争论。
就是因为夏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史料太少,再加上没有有力的考古证明,即使我们有完整的帝王世系,很多国外的历史学家都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直到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才说服了一部分史学家。
而关于虞朝少的可怜的史料记载的可信度也是个问题。
比如说,你说《尚书》《战国策》等等史料有零星记载,那我问你,这些记载就可信吗?《尚书》成书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而所谓的虞朝在公元前36世纪到21世纪,两者相差了一千五六百年,你觉得这史料的准确度还能有多高?成书更晚的《战国策》之类的史料就更别提了!我如果现在告诉你一件汉朝的事情,而且没有出处,你会信吗?所以,你还觉得虞朝真的存在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