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第1张

三国干涉还辽 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算不算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成功?

谢谢邀请。

从广义上讲不是。

三国干涉还辽,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侵占辽东半岛损害了沙俄的利益。

沙俄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试图在太平洋西岸找到合适的不冻港,沙俄早就盯上了中国辽东半岛的大连旅顺,企图在这里建立远东海军基地。

日本对辽东半岛的索取严重损害了沙俄的利益,阻挡了沙俄南下和建立远东太平洋海军基地,便拉拢法国和德国进行干涉,并趁机索取“好处”。

从侠义上讲可以算是。

辽东半岛的最终收回,就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列强间的互相矛盾为清政府提供了外交斡旋的契机。

“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国家层面应用的政治手段,自从第一次用于实战,就落得个很悲催的结局,在弱国无外交的大前提下,从来就没尝到过胜利的滋味,而晚清时期的李鸿章用这套老祖宗屡试屡败的老手段,不过是又一次延续了这个无比凄凉笑话的新版本,如同在旧有的伤口上割上一刀再撒了点盐巴一样。

“以夷制夷”最早的版本是“以夷伐夷”,语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其大致的用意是:利用强者与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达到坐享其成的效果。

最早将这一策略用于实战的是北宋。

北宋为对付北方的强敌辽和金,即采取了“以夷伐夷”之策。

北宋先与金约定,一起夹击辽国,获胜后宋收回北方失地,金得到财富,结果宋朝大将童贯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在辽国残兵败将面前不堪一击,金在灭辽的过程中发现大宋朝不过如此而已,获胜后不仅不履行让宋朝得到土地的约定,还反过来对宋大打出手,终至“靖康之耻”的发生,北宋就此玩完,“以夷伐夷”之策第一次用于实战就以惨败收场。

但这个教训并没有让后人汲取,北宋的继任者南宋又重演了一遍。

当灭掉北宋的金国开始衰败后,北方的蒙古强大起来了,南宋以为有机可乘,就约好蒙古共同打击金国,金被灭后,蒙古反过来又灭了南宋,“以夷伐夷”第二次用于实战,又导致了发动者的覆亡结局,完全是其先辈的翻版。

两次用于实战造成两个国家覆灭,如此结局已经让人惨不忍睹了,可晚清时期的李鸿章在近千年之后又搬用此老套路,虽然将历史上用于军事手段改为了外交手段,但本质上并未改变,还是换汤不换药,致使中国历史上再次上演了这一政治手段带来的近乎笑话般的凄惨结局。

李鸿章利用非常得意的“以夷制夷”之策,让俄、德、法三国成功干涉日本归还《马关条约》割让出去的辽东,大清朝花了三千万两银子从日本人手中赎回了辽东,但俄、德、法三国以迫日还辽有功为由,都心满意足地拿走了自己需要的利益,俄国拿到了旅顺、大连两港并先后占据整个东北,德国强占了胶州湾,这还不算完,其后遗症还为列强瓜分中国开创了先例,之后列强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

就如此凄惨的结局,怎么算都算不出“成功”的一面,不过是又一次闹出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老笑话而已。

“以夷制夷”这一国策从诞生之日起,一而再再而三地闹出笑话,估计这一策略的原创者地下有知的话也会气哭了。

客观地讲,有错的并不是“以夷制夷”的思想,实施这一策略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在各方力量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成功,而在己方很弱、外敌很强的局面下,必然是引火烧身了。

可叹的是李鸿章并未掌握好这里面的奥妙,简单地以为扔一块骨头给列强诸国,在列强互争时,为晚清王朝赢得内部建设的机会,从而达到“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目的,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列强旁边摆着很大的一块肥肉,谁还去争那块骨头呢!李鸿章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既自负,又迂腐,本质上说,其江郎才尽的外交秀,跟他所处的那个腐朽没落的王朝发出来的味道别无二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66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