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起源

王姓起源,第1张

王姓起源 王姓起源在哪里?

中国的家谱,导源于上古,延续于现代,上下数千年,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绵长。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系统的家族生命史,华夏王姓,历来重视 家谱文化。

从南朝梁代王僧儒的“王氏谱学”,到当代新加坡王秀教授主 编的《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和王泉根先生所著华夏姓氏丛书《王》, 一条追踪家族生命轨迹的长流贯穿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如今上海图书 馆,就辟有家谱馆。

我根据 有关资料,沿着悠长的时光隧道,将王姓远祖的情况,选其精要,略述一二。

一、王姓远祖朔源据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对第 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统计表明,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是王,第二是李,第 三是张。

中国的王、李、张、刘、陈五大姓人口合起来。

总计有三亿五千万之多,相当于美国、日本两国人口(三亿六千万)之和。

王姓的确是中 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无论王姓还是其他姓氏的中华民族都把炎黄 二帝作为自己的人文共祖。

现代王姓中国人──无论是海峡两岸的同胞, 还是侨居国外的华裔华侨,都视二〇〇〇多年前的东周太子晋为本族开姓 始祖。

中华先族最早发祥、活动于黄土高原,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

黄帝即轩辕氏,发祥于泾河流域的姬姓;炎帝即神农氏,发祥于渭河流域的姜 水,故称姜姓。

据古书记载:黄帝生于寿丘(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后居 于轩辕之丘(今陕西渭南),长于姬水(今陕西北部)。

后来黄帝四出征讨,迁徙无常,东至大海,西到空桐,北逐荤粥,南达长江。

与炎帝战于 阪泉。

黄帝战胜炎帝后,势力大增,并与炎帝部落联合,尊黄帝为“大帝” (领袖),炎黄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中华民族的许多伟大发明创造, 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后黄帝死葬于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

炎黄两位古帝,同为中国最早的得姓者。

但炎帝只有姜姓一系,而黄帝却 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嬉、儇、依等12姓。

自此, 随着支系派衍,华夏民族的姓氏越来越多,后起的姓氏大都发源出于此。

据司马迁著《史记》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他娶西陵氏的女儿 嫘祖为正妃,生下玄器和昌意两个儿子,由此分出两系。

玄器的孙子高辛 取第一夫(元妃)生弃。

弃在儿童时代就有远大志向,他善于种植稷(高 梁)、菽(豆子)、麦等粮食作物。

被帝尧发现,破格提升为“后稷”( 农官,主管农事,教民耕种,于是人们以官相称,称弃为“后稷”。

自商 朝起,曾把弃作为“稷神”列入祀典。

弃成为中国历史上教民种植百谷、 发展农耕的伟大人物。

沿弃下传十二代,到周太王,也即周文王的祖父(周文 王的父亲叫季历,儿子是周武王姬发)。

从“后稷”弃传至周太王,再传至周武王姬发,再往下延续至东周,中国经历了约二〇〇〇年漫长的发展时期到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姬宜臼为避戎寇,将首都从镐京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公元前七七〇至前二二一年)。

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到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所灭为止。

当东周王室传至周灵王时,发生了一件与王姓始祖息息相关的事情。

周灵王名泄心,从公元前五七一至前五四五年,在位、掌天下二十七年。

周灵王生有 二子,太子姬晋(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前),次子姬贵。

太子晋聪明能干,年 少册立,十五岁即辅佐父王治国。

公元前五五〇年,也即孔子诞生后一年,首 都洛邑附近河水暴涨,危及王宫安全,周灵王决定堵河,太子晋以民生为重,认为堵河必危及农耕和百姓,于是直谏父王,不料触怒父王,被贬为 庶人(平民),太子晋郁郁不乐而终,年仅十七岁。

太子晋去世后,留有嗣子名曰宗教。

他叔叔姬贵继位后(即周景王),曾在王室担任过“司徒” 官职,后引退辞乱迁至太原。

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当时太原人就称宗敬一家子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

这样,久而久之,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

先秦时代的“姓氏”与我们今天所说 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先秦姓是姓,氏是氏,两者具有不同的作用。

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

考之宗敬,其祖上出身周王室,源于姬姓,而其王氏,则是出身帝王之家的贵族符号。

进入秦汉以后,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周灵王太子晋后裔一系,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王氏”转化为“王姓”了,这就是中国人王姓的来历。

综上所述,关于王姓的远祖;有如下几点结论:一是中国主体王姓的开族始祖是东周时代的周灵王之子----太子晋, 他的独生子宗敬是王氏第一代传人。

之所以提出“主体王姓”的概念,是因中国的显赫大姓有多重姓源,如赐姓、改姓等,因而有同姓不同宗的情况,王姓也不例外。

二是太子晋源出于姬姓。

在先秦姓、氏有别的情况下,以“姬”为姓, 以“王”为氏。

三是自秦汉姓、氏合一,王氏始转化为王姓。

四是王姓中国人的祖根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二、王姓远祖源流自从东周太子晋的独生子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在太原有三〇〇多年(公元前五四九至前二四七年)的安定日子。

到太子晋第二十代传人、秦将王离兵败钜鹿自殉,因西陲难以立足,王离长子王元率族人自河、洛、渭、 汾迁徙至山东琅琊临沂,后在那里开创琅琊王氏世代。

这是华夏王姓的第一次大播迁,其行浊由西向东。

王离次子王威,则仍留太原,继续太原王氏。

自此,太子晋开族之太原王姓,在中华大地分衍出“太原王”与“ 琅琊王”两大系统。

西晋末年,琅琊王后裔王导为司马睿献策南迁建康(南京)。

公元三一八年,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王导任承相,或入湖、蜀,造成中原文化的重心南移。

这是华夏王姓的第二次大播迁,其行踪是由北向南。

历史衍进到五代十国、太子晋的第四十九代传人琅琊王后裔王审知,于唐末随其兄王潮起兵河南固始,入据福建。

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并在公元九〇九年被后梁封为闽,为当时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

闽国历六主传三十七年。

此时国内兴办学校,招徕海外商贾,开放沿海地区、中原王姓族人纷纷来归,这是华夏王姓的第三大播迁,其行踪是由内地走向沿海。

时至宋末元初,战乱不已。

人民流离失所,避难避祸,远走它乡,王姓人也不例外,此为华夏王姓的第四次大播迁,漂泊不定,行踪散布四处,其中多有向滇、黔、桂等四部腹地迁徙者。

到了晚清,洋人洋炮强行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后,中国人把迁徙的目光移向了海外;华夏王姓人士,此时也纷纷出国,万里投荒,迁往台湾及南洋各地域。

这是华夏王姓的第五次大播迁,其行踪是由大陆走向海外。

这次播迁,开闽王氏的后裔去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的居多。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国人包括王姓迁徒的主要因素,有八年抗战, 沦陷区人口由东向西流向大后方滇、川等地;建国前夕,大陆一部分人东入台湾,或远走海外;五十、六十年代为支援大西南三线建设及开发新疆、西藏等边陲省区,而从东部沿海地区迁调人员进入。

改革开放年代,出现了出国大潮,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等情况。

此为华夏王姓的第六次大播迁。

以上王姓的六次大播迁,特别是前四次大播迁,造成了太子晋所传的诸多世系,包括三槐王氏、赣湘王氏(有可能是王姓第二次大播迁时形成) 、潮州王氏、东莞王氏、琼崖王氏等等,遍布全国二十一郡及东南亚诸国 并成为望族。

这二十一郡是:1、太原郡(今山西)。

2、琅邪郡(今山东半岛东南部)。

3、北海郡(今山东潍纺市及昌乐等县)。

4、陈留郡 (今河南开封等地)。

5、东海郡(今山东临沂市等地)。

6、高平郡( 今山西晋城市、高平等县)7、京兆郡(今陕西西安等地)。

8、天水郡 (今甘肃通渭及天水市等地)。

9、东平郡(今山东济宁市等地)。

10、 新葵郡(今河南新葵、息县及安微临泉等地)。

11、新野郡(今河南新野 县、邓县等地)。

12、山阳郡(今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曹县以东、 单县以北地区)。

13、中山郡(今河北定县等地)。

14、章武郡(今河北 大城、沧州市等地)。

15、东莱郡(今山东胶莱河以东、掖县等地)。

16、 河东郡(今山西夏县、阳城等地)。

17、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市以西,永靖西北等地)。

18 、广汉群(今四川广汉、甘肃文县等地)。

19、堂邑群 (今江苏六合、安微天长县西部)。

20、河南郡(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 伊水及黄河以北原阳县等)。

21、长沙郡(战国秦灭楚后所设,辖今湖南 大部,广西小部,广东连县、英德和江西一部,长沙郡治所即今长沙市)。

由此可推测,我 们湘南王姓的远祖,属太子晋后裔琅邪王所传湘赣王氏,分布在当年的长沙郡。

三、王姓名人概略中国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作 出过卓越的贡献。

现主要根据世界性辞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选其最 显赫的王姓名人,概略如下:政坛名人有王莽(公元前四五至二三年),两汉之间新王朝的创立者;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公元二七六至三三九年);前蜀国君王建(公元八四七至九一八年) ;“开闽第一”王审知(公元八六二至九二五),后梁朱温曾封王审知为闽王;北宋变法革新的王安石(公元一〇一一至一〇八六年);清未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 公元一八二八至一八九七年);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的美女王昭君,她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和好,作出独特的贡献。

文化名人有东汉哲学家王充(公元二七至约九七年);魏晋玄学开创者王弼(公元二二六至二四九年);百代书圣王羲之(公元三〇三至三六一年);唐代著名青年诗人、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公元六五〇至六七六年);王之涣(公 元六八八至七四二年),唐代著名诗人、唐代诗画圣人王维(公元七〇一至七六一年);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一四七二至一五二九年);明代文坛领袖王士贞 (公元一五二六至一五九〇年);深山著书四十年的思想家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至一六九二 年,湖南衡阳人);近代大学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公元 一八七七至一九二七年)。

海外名人有中港易先锋王宽诚(公元一九〇七至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五年他捐助一亿美元,创设“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和聘请外国专家、教授来华讲学;天下闻名的“王安电脑”,王安(公元一九一一) 是当代美国著名电脑专家,一九八四年之前,被列为全美国十大富翁之一;第一位飞上太空的炎黄子孙——王赣俊(公元一九四〇至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与其他六名太空人乘坐太空穿梭机“挑战者”号升空,环绕地球飞行一〇九次,历时七天,行程二百九十万英里。

为了纠集炎黄子孙首次进入太空,王赣俊特地把一面“王氏宗亲会”的旗帜带到太空去。

这无疑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特别是华夏王姓人的骄傲。

附一:中国主体王姓的开族始祖是东周时代周灵王的长子即太子晋; 而他的独生子宗敬是王氏第一代传人。

其依据索引如下:1、《唐书、宰相世系表》:“王氏,出自姬姓。

周灵王太子晋,以 直谏废为庶人。

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2、宋朝,郑樵著《通志,氏族》: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 其子宗恭(即宗敬——引者注),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

3、明朝,廖用贤著《尚友录》:“王,望出太原,周灵王太子晋之 后”。

4、明代嘉靖年间王应斗著《重修王氏统宗世谱序》:“王氏之先, 出自周灵王太子晋”。

5、清代光绪二十三年王佐倌修三槐堂刻本《王氏族谱》,周灵王太子晋, 年十七,缑山得道。

其子宗敬,居太原,为周司徒。

(周)敬王赐姓,因王为氏。

6、民国十年王德藩修五教堂刻本《盘川王氏宗谱》:王本姬姓,出 于周之后稷,下及灵王,有太子晋者,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 王家’,因以为氏,此王氏得姓之繇也。

7、现代王泉根著华夏姓氏丛书《王》:“周太子晋公(王氏立姓开 族始祖)——宗敬(王氏第一代传人)”。

最近十余年的百家姓人口数量普查,“姓王的”和“姓李的”算是杠上了,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排名非常神奇:2006年:李,王,张,刘;2007年:王,李,张,刘;2008年:李,王,张,刘;2010年:李,王,张,刘;2013年:王,李,张,刘;2014年:王,李,张,刘;2018年:王,李,张,刘;所以,现在“王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1.015亿人姓王,压倒了姓李的,成为老大。

而“张刘”二姓,排名非常稳定。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

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

据南宋《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

这个记载也是王姓的起源中最有说服力,也最为人传颂的来源。

大意是: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在北海(山东境内)、陈留(开封周边)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而在汲都郡(河南新乡)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这三个“王姓”之人本身就是一个“王”,与其身份相关。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周朝初年,被分封到陕西咸阳,春秋时期,其后代奔晋,被分封于魏,与赵韩三家分晋,最后被秦所灭,树倒猢狲散,但因为都是王者之后,故被称为“王家”。

王姓的其他来源有:太子晋的王氏、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出自元朝王室、出自少数民族等,无论源自何方,其本源正主都是当权者,有“王”者风范。

所以王姓之人在历朝历代繁衍至今,且因为“王”姓的尊贵,历史上有乌丸氏改王氏、胡支姓改姓王氏、刘姓改姓王氏等多次它姓改成王姓的历史事件,所以生生不息,至今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是有其历史原因在其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0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