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

童生,第1张

童生 中国科举史上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兴起,至清末结束,在中国科举文化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 *** 作流程,名称也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大致以唐朝科举制度为成熟模式。

中国古代科举大致分四个层次,分别产生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三种人才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些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它有效地打破了门第界限和关系网络,为大量寒门学子进身士大夫阶层奠定了制度基础。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是馆试。

这个名词不是个规范的称谓,是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杜撰的。

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士子必须事先取得“童生”或“贡生”资格。

童生,即在官方认可的学馆考试合格;贡生,则是没有在学馆学习的经历,直接由县一级推荐参加上一级考试的人员。

二是乡试。

即在县一级进行的考试。

即上面据说的童生和贡生可以参加这个级别的考试。

通过乡试后产生的人才称为“秀才”,古代能够成为秀才就算是进身士大夫阶层,有了一定的政治待遇了。

比如见县官可以不跪,犯事不受刑罚等等。

我感觉有点像现在的人大代表,如果触犯了刑法,司法机关在人大机关没有取消其代表资格之前是不可以直接抓捕的。

我觉得成为秀才之后,相当于现代的大学生取得了毕业文凭,但还没有进入公务员序列,但这时找个工作应该不难,比如在县衙里当个书记员什么的临时工,吃口饭是没有问题了。

三是省试。

这是在省一级进行的科举考试,必须由取得秀才资格的考生参考。

考试后成为举人,成为举人之后就算有了功名,虽然不能直接安排到县一级担任行政长官,但却可以作为候补官员使用了,比如一些衙门里的“吏”。

《范进中举》那篇课文我们都十分熟悉,那个范进当年考中的就是举人,他只所以那么激动,大概就是因为可以当官了。

我觉得,古代的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虽然还没有级别,但下一步就可以晋升副科、副处这一级别的干部了。

四是殿试。

实际是部级的考试,主要在礼部进行。

已经获得举人资格的考生可以进入这个考场,通过这个考试就可以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叫做“进士及第”,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因为考取进士以后一般至少会被国家安排县一级的官员,成为主政一方的“大老爷”了。

进士及第头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往往不仅会得到皇家重用,如果相貌和年龄合适还会被选为乘龙快婿。

进士,大约相当于现在处级以上干部,是正而八经的国家大员了。

中国科举史上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我的答案很靠谱,不信。

童生这个应该是古代对初级的读书人的统称,虽然叫童生,但很多童生可是年级很大了,甚至有的童生已经做爷爷。

这个可以理解,现在不是有些50,60岁的老人还在参加高考么?所以童生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及以下学历。

童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在地方举办的县试、府试、院试(相当于现在县里、市里的的高考)秀才县试、府试、院试考上的就叫秀才,第一名就叫案首(也叫红案)。

秀才就相当于现在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已经可以称为知识分子。

考上了秀才之后,是没有功名的,但会有一些特权,如可以免除兵役、见到官老爷不用下跪、有些税可以减免等等。

但考中秀才只是读书人的起点,还有漫长的学习过程等着才子们。

再经过努力学习,秀才们有资格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秋天(秋闱)举行的乡试。

记住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城,不能被“乡”迷惑了。

考上的人就叫举人。

举人从乡试中突围的人叫举人,可以叫举人老爷了,因为举人是有资格做官了。

所以范进中举,为什么都快疯了呢?这可是真正的鲤鱼跃龙门。

举人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通常情况下,全国一届考试中举的也就1000多人,已经与现在很多公务员考试中的热门职位差不多了。

故乡试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当然,当时读书人少,可能没有那么难。

所以举人,我认为应该相当于底层公务员,可以进入社会做官,当然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官,通常升迁之路比较艰难,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列,如海瑞海青天、曾国藩增剃头等个别例外。

如果不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举人老爷们,可以在来年春天(春闱)参加在礼部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俗称会试。

贡士会试上榜者就叫贡士,这个就非常厉害了。

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第二到第五叫经元。

我理解,贡士相当于现在的两院院士。

等会试结束后,皇帝大BOSS,会在皇宫大殿里把所有的贡生叫过去,进行一次面试,俗称殿试。

进士通过了皇帝面试的贡士们,就叫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进士的前三甲也叫状元、榜眼、探花。

所以进士,已经不是学历,他们是被最大BOSS看中了的超级人才,是即将要到全国各个重要岗位上任职的高级公务员。

这就是我的答案,欢迎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03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