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上元二年(761),这年杜甫已49岁,就是这一年的春天,他为避战乱,来到了成都生活。
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诗人才算有了个安身之所。
他的生活稍稍有所安定,在远离家园和亲友的地方,他更加怀念以前的亲友故人。
一天,在友人处,杜甫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顿时思绪万千,遂告别友人而回。
他一个人走在江边,便更想念起已经分别了16年之久的故人李白,一想到李白恃才傲物,借酒佯装狂放,以表达对污浊世俗的不满,让他心中生起一阵阵的悲哀。
为求建功立业,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先入狱浔阳,后又被流放夜郎,后虽遇赦得释,但世上的人都认为李白犯了叛逆之罪,应该杀了他。
一想到这些,杜甫的心中充满了怜惜、遗憾之情,——遗憾李白的选择,怜惜李白的才华。
杜甫想到李白文思教捷,一下笔便写成诗千首,竟落得四处飘零无依无靠,只能凭一杯浊酒排谴万古之愁。
他不禁觉得李白的遭遇竟和自己是如此相似,将心比心,杜甫不禁老泪纵横……这时,杜甫心里渴望,李白能够早些回到成都,回到他少年读书的地方——匡山。
如果他们能相逢该有多好,还会像当年一样饮酒作诗,指点江山。
可他又担心,李白功业未就,不肯返回故园。
便又自我安慰起来,李白已经60多岁了,头发也白了,不会再怕人说未成功业,应该会回来的吧。
杜甫回到家里,来到案前,深情地把在江边的思绪与怀念写了出来,就成了一首怀人的名篇。
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浑然天成。
1、飘泊在外的杜甫,听到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心中感慨万千,遂急就而成,直抒胸臆,表达了自然、真挚的思想感情。
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这首诗却打破了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带景物,直接倾诉心曲,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可能也只有杜甫这样的大师再敢这样写,才能写出同样有具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2、这首诗有感而发,吸收口语、散文成分入诗,剥落华藻,平白如话,丝毫不见雕琢之感。
我们知道,杜甫非常重视诗字句的锤炼,他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这首诗里,却找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好像是天生而成。
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这首诗在思想上最为宝贵的地方是推己及人,有一颗同理心。
1、安史之乱后,杜甫在长安陷落一个月前离开长安,和百姓一起流亡,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飘泊生活,从现的陕西到甘肃,再到四川成都。
这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流离之悲苦。
2、在流浪期间,他亲眼目睹老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生活,将心比心,写下了《三吏》《三别》;在成都稍稍过上安稳生活,就又推及于人,思念那些还生活在困顿之中的人们,自然他忘不了挚爱的好友李白,听到李白走去困境的时候,他激动万分,出口成章,便为后人留下了怀人的千古绝唱。
李白跟杜甫,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他们两个人的友情,也是古代诗人间最为动人的友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756),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结果永王在与肃宗争夺帝位的过程失败了,李白受牵连,最终被流放夜郎。
当时,就有人认为,李白是谋逆大罪,应该诛杀。
杜甫知道后,写下了《不见》一诗,公开支持李白。
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第一句“不久李生久”,李生就是李白,杜甫和李白自从天宝四年(745)在兖州(今山东兖州)分手后,就一直没有再相遇过,距写《不见》诗时,已经十五年之久。
佯狂真可哀。
杜甫真是李白的知已,他知道李白的狂放不羁是装出来的,他知道李白内心充满着不平之意。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受永王李璘牵连的李白,被肃宗集团视为“乱臣贼子”,欲杀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政治形势,杜甫能表现出对李白的同情,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独怜才”,怜的不仅是李白的诗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这一联的是对李白人生境遇的绝妙概括。
李白诗才敏捷,一生写了千首好诗,然而却命运多舛,一生飘零,唯酒相伴。
古来才命两相妨,杜甫自己也是如此,因此他能深刻体会李白的痛苦,对李白的人生遭遇抱以深深的同情。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是指四川北部的大匡山,李白年少时曾在这里读书。
最后一联,杜甫殷切盼望,李白能免去流放之罪,终有一天能叶落归根,回到大匡山。
此时杜甫在成都,李白若回大匡山,两人便近了。
杜甫的这首《不见》,句句直陈对李白人生际遇的同情,对李白遭受到不公对待的不满。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曾在敌军中任过伪职的王维,也才被出降职处分,而李白却被流放夜郎,说明王朝内部的斗争,往往更为激烈,更为敏感。
而杜甫,却不惧政治压力,敢于写诗支持李白,既表现了两个伟大诗人之间高尚的友情,也表现出了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
杜甫能成为“诗圣”,也跟他能时时展现出伟大的人格光芒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