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得第一

我要得第一,第1张

我要得第一 孩子三四岁总是想争第一,不是第一就爱哭,该怎么处理好呢?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会不断地和他人进行比较,不断地改变比较的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自己和别人。

在比较的时候,还会伴有嫉妒的心理现象出现,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在不断地体会我到底能做什么?在和旁人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本领,自己的位置。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领孩子,帮助他建立常常的竞争意识和心理认识。

一是多关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不管孩子是不是第一,都要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亲亲他,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得第一爱你,没有得第一也一样爱你,你永远是妈妈的好孩子。

”孩子会在家长的言行里体会到自己的唯一性和安全感,从而降低竞争带来的不安和焦虑。

二是引领孩子正确看待比较的结果,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孩子在竞争和与旁人比较中,在寻找自己的能力和位置。

当孩子比赢的时候,要告诉他还有比他更厉害的;当孩子比输的时候,告诉他自己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只要努力,一定会赶上去的。

比如说,比身高,让孩子在比较中知道这个结果是相对的,当比较的对象不同时,结果就不一样,但是孩子要注意按时吃饭,锻炼好身体,一定会越长越高的。

三是多引领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性的小竞赛活动。

参加的多了,孩子心里就会有了“抵抗力”,慢慢地小看输赢了。

每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变化,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比较都在不断进行着,只是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而已。

家长要注意缓解孩子比较后的不良情绪,让他安心且能正确认识比较、比赛,这样对于建立正常的人格是有好处的。

你好,这个现象我也遇到过。

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凡事她都想争第一,争不过别人,就会哇哇大哭,特别生气。

原先我以为她抗挫能力差,后来仔细一研究才发现不是。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 为何孩子会事事争第一孩子爱争第一,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引导;二是孩子需要通过外部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家长引导很多家庭在跟孩子互动时都会流露出这样的概念:第一是好的,落后是坏的。

这不难理解,我们的文化就是如此。

我家里奶奶为了哄孩子吃饭,每次都跟孩子比着吃,看谁是第一名。

她吃完得了第一名还会笑话孩子。

诸如此类的生活场景,比比皆是。

如此一来,孩子自然知道:第一好,落后不好。

我相信许多家庭中都有这样场景,引导孩子比着刷牙,比赛跑步,竞争得分等。

当孩子有了这种概念,他们就会倾向于争第一。

通过外部评价认识自己当孩子知道了第一是“好的”,落后是“坏的”,他就想争第一。

如果不是第一,他就会难受,觉得自己不好。

没人想觉得自己不好,这种感觉太难受了,所以我要得第一,这样才能证明我是好的,才能让我不难受。

于是次次……孩子小时候自我认识还不完善,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来自外部的评价,来自跟他人的比较。

当外部评价体系赞扬第一时,孩子就会去争取;当跟他人比处于劣势时,孩子就会想法找补过来。

所以,我们有时觉得小孩子会很可笑。

他们会说我爸爸如何如何,我自己能如何如何,在被人反驳后,他们又重新来,我某天如何如何了……非要争个高下,显出自己来。

在塔维斯托克诊所的育儿书籍《3-5岁幼儿为何问个不停》中说: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在学校里的地位感到焦虑,为了让自己显得比较厉害或者较为优越,摆脱自己没有价值的恐怖感受,他们会争第一、炫父母、比经历、述说自己。

争第一也是孩子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但孩子不可能每次都第一。

所以,他们需要引导。

2 怎么办?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在家庭中不过分引入竞争不让家人动不动跟孩子说我们争第一吧,我们比赛吧。

这会给孩子制造压力,同时也让孩子强化竞争得第一的概念。

虽然社会上到处都是竞争,但我认为面对竞争,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尽己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一定要超越别人坐上第一的宝座。

即便走到那一步,也是孩子长大后应该面对的,小孩子首要的任务是正确认识自己,悠然地长大。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概念,正向的竞争观。

给孩子正向的竞争观我认为竞争观应该包含两方面:输赢观+认识自己有竞争就有输赢。

赢要赢得起,输要输得起。

赢了向对手致敬,输了总结经验重来。

孩子可能理解不了这么复杂。

但有本绘本我觉得挺好,是美国心理学会授权的儿童心理绘本叫《输不起的莎莉》,这本书通过故事向孩子传达的观点是:在游戏中开心最重要,尽情发挥自己,玩得开心就是赢。

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的孩子不那么在乎第一了。

她总说我玩得挺开心,我也赢了。

你不一定要买一本这样的书。

你可以把这个概念转达给孩子。

这就是输赢观的精髓——无论输赢,我们都享受了这个游戏。

名次有好有坏,但我们尽力了,玩开心了,就有收获,就算赢。

这也是我们常见一些选手说的:我尽力了,没有遗憾了。

认识自己呢,就是正确评估自己。

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不是得了第一我才有价值。

这样孩子便不会非得第一名不可。

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小孩子来说不容易,需要家长的帮助。

家长可以平时多看到孩子的其他优点,并鼓励孩子。

比如你很认真,你会绘画,你很有礼貌等。

这都是在帮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多样价值。

引导孩子关注事物本身比如要吃饭,吃饭是为了得到营养,让身体健康生长;刷牙是为了让牙齿干净,不得牙病;跑步是为了运动,锻炼身体。

多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孩子,而不是批评式、对比式的,谁谁牙刷得好,你就不行,赶紧跟他比赛吧……让孩子关注自身的进步跟别人比是没有尽头的。

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中有一条就是:跟昨天的自己比。

无论育儿还是个人发展,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样才不至于慌乱。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赞扬孩子的进步——你今天比昨天跑得快,你怎么做到的?你今天使用了礼貌用语,我为你感到骄傲……如此,孩子就会知道,我每天都在进步——只要我努力。

也有助于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形成。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简单总结一下:孩子爱争第一是受环境影响,且孩子需要通过外部评价来认识自己;家长不要在家中引入竞争,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观,引导孩子关注事件本身,关注自身进步,可以帮助到孩子。

你会发现,你真的这样做了,也不会立马见效。

育儿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但值得努力。

愿我们都走在正确的路上,带自己、带孩子一往无前。

祝好,谢谢阅读。

我是丽丽,关注我,找个学习伙伴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1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