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闻名,《史记》中却未记录中国第一位始皇后,要想寻找始皇后的踪迹,要从现有的史料中进行推测。
先来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直到病死都没有册立继承人,只留下召回长子扶苏回咸阳主理自己的丧事?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并且很早就已经确立。
在位的秦王,正式册立王太子,王太子的继承人,也预先确立。
秦王去世,太子继位,太子继承人成为王太子,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在制度上保证了秦国政权的长期稳定。
以我们熟悉的这段历史为例,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时,便册立安国君为王太子,这时候的嬴异人在吕不韦的辅佐下被确立为王太子继承人。
秦昭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成秦王,嬴异人变成王太子。
安国君在位没几年便去世了,嬴异人继位成秦王,嬴政被确立为王太子。
嬴异人去世,嬴政顺其自然成了秦王。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一事,不但在政治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也是一件不合秦国制度的事情,不能不说是异常。
那就要追溯到秦始皇的继承人上,扶苏是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第一次出现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记载了曾经提到过的“坑儒”事件,前面文章曾经提到过,扶苏因为长生不老药的事情与秦始皇意见相左,被派到秦国北部的上郡守边。
按照当时扶苏皇长子的地位和才干,是最大可能成为继承人的,最后秦始皇没有立扶苏为太子,真的只是因为扶苏反对自己长生不老吗?皇室中的皇子的命运,很大一部分是会受母亲的影响。
比如皇上宠幸了宫女意外生下皇子,便会给皇子另外找一个德才兼备的额娘,纵然生母身份低微,但皇子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养母的身份。
像《甄嬛传》中弘历一样,认了熹妃做了额娘,皇宫中的妃子背后是代表着一定政治势力的,这些势力都会成为皇子的助力。
扶苏作为皇长子,母亲极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扶苏的身份同样如此,秦始皇对他的态度一定会受扶苏母亲的影响,扶苏母亲背后又代表着怎样的政治势力呢?由此可以猜测,秦始皇始终未立扶苏作为秦国继承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母亲身份的影响,而扶苏母亲是始皇后最有可能的人选。
既然到此找不到更多的证据,我们先跳过这段历史,从后往前看来推测下始皇后的身份。
纵观当时的历史背景,扶苏死后不到一年,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爆发,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之外,还有一个标志性举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和楚国大将又复活了。
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的楚国大将,陈胜吴广是推秦扶楚,打着楚国大将的口号很好理解。
可扶苏是秦始皇的儿子,差点就成了秦国的继承人,为什么会成为反秦的代表人物呢?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扶苏的母亲。
扶苏身上有着秦国和楚国的皇室血脉,扶苏被无辜杀死,楚国人民义愤填膺打着正义的旗号讨伐秦国。
所以扶苏的母亲极有可能是楚国王室的女儿,嫁给了嬴政生下扶苏。
如果扶苏母亲真的是楚国公主,秦始皇为什么这么怕继承人和楚国产生关系,这里就要结合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始皇晚期对于外戚的态度。
秦楚联姻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从秦惠文王时娶了楚国的宣太后,到后来安国君娶了华阳太后,两国联姻代表的是两国之间共同的利益,秦楚一直在政治上相互依靠,互为连理。
当时嬴异人有嬴政和成蟜两位继承人人选,嬴政背后依靠的是华阳太后,这位养祖母背后代表的是楚国的政治势力,成蟜是韩夫人的儿子,背后代表的是韩国的政治势力。
很明显,楚国势力是完全强过韩国的,嬴政在华阳太后的庇护下,顺利登上了王位。
嬴政13岁登基,此时后宫掌权的依旧是华阳太后,前朝势力正盛的是昌平君,有历史学家推测,昌平君便是楚国质子留在秦国的儿子,论辈分应该是嬴政的舅舅。
对于此时尚未亲政的嬴政来说,前朝后宫都要受到楚国外戚的钳制,可想而知是相当痛苦的。
直至华阳太后去世,昌平君被贬黜后反秦复楚,楚国外戚政权才走向没落,可以说嬴政在30岁之前基本是没有政权自由的,在这五年后,嬴政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基本重要工作。
嬴政本身对于外戚干政就是持强硬态度的,加之统一六国的关键时期,楚国又是最大的疟疾,如果选择有楚国血统的扶苏作为秦国继承人,是会产生很多政治隐患的。
嬴政继位后大婚选妻,当时在位的正是权势最大的华阳太后,华阳太后一定会给秦国选择一个母国楚国的王后。
我们姑且猜测始皇后是楚国公主,嫁给嬴政后生下长子扶苏。
那胡亥的母亲又是谁呢?胡亥对于赵高的感情,更像是幼子对父亲的依赖。
胡亥绝对信赖赵高,他收到以李斯为首的老臣请求清除赵高的上书后,曾经回信请求老臣们不要怀疑和加害老师赵高。
胡亥在回信中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这封信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
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少失先人”意思极有可能是说胡亥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所以秦始皇为胡亥找了赵高这位老师,赵高是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也是车技高墙的武士、干练的能吏,虽然最后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犯上作乱,但不能否认秦始皇是为胡亥选择了一位好老师。
战国时代,各国语言并未统一,两国之间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秦始皇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极有可能是因为胡亥从小熟悉赵国的语言文化,比如始皇帝的母亲是赵国人,吕不韦为她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赵国人。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
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
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立后和立太子是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秦孝公开始,立后之是便已制度化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明确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但是历史却跟人开了一个玩笑----秦始皇自己却终身没有立皇后,他也是后制形成以来唯一没有立皇后的皇帝,以致秦始皇陵园里一幕独尊而没有皇后墓,这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根据近代对秦东陵考古探查,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赵太后都是夫妇合葬在一地,符合当时制定,亲祖母夏太后与高祖母宣太后的墓也是规模宏大,不过因为这两位太后都是侧室而不是正妻,所以选葬在别的地方,这些都合乎礼制。
而秦始皇陵也只有一座大墓,并没有合乎之墓相伴,在其附近的一些墓葬也被认定是陪葬秦始皇的没有生育的妃嫔,并没有独立的皇后墓。
秦始皇之所以不立皇后,后世的专家提出了各种猜测。
1,秦始皇相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到处探访能延年益寿的仙丹,这种厚望的特殊要求延迟了他立后的进程。
2,秦国的几位皇太后的生活不检点,像宣太后、华阳太后都侍养宠男,特别是自己的母亲赵太后,与吕不韦偷情,甚至还和嫪毐生下两个孩子,这件事对秦始皇的影响甚大,由怨恨母亲到仇视女人。
3,秦始皇不立皇后可能和他幼年的经历有关,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嬴政和父亲作为人质在赵国,8岁才得以回到秦国,继位后对太后的专权深恶痛绝,早期的宣太后,后来的华阳太后,自己的母亲赵太后,因此对于女人惨遭极度仇视,亲政以后,坚决不立皇后,因此直到他在巡游路上死去也没有立后。
秦始皇有着非常庞大的后宫,但没有立下皇后,那时候的女子都没有名字,后宫的女子都是以自己的国名为姓,地位低的称为“姬”,地位高一点的称为“夫人”。
公子扶苏的母亲郑夫人是郑国人,郑夫人的地位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地位尊崇,他从小谦逊有礼,爱好学习,又是秦始皇的第一个儿子,秦始皇对扶苏非常器重,母凭子贵,这也就使得扶苏的母亲深受秦始皇的宠爱,地位也就高了起来。
扶苏母亲是郑国一个普通的歌女,被秦始皇收入后宫,她喜欢吟唱郑国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后来她生下了秦始皇的第一个孩子,秦始皇便给他取名扶苏,“扶苏”最早出自《诗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扶苏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从小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明锐的政治眼光,最先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秦始皇也非常器重他,一直将其当做接班人来进行培养,扶苏也没有令秦始皇失望,不仅在政治上做的非常好,在民间的名声也是非常好的。
方式为人仁弱,非常推崇儒家的孝义之道,为人也非常正直谦逊有礼,礼贤下士,他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也正是因为扶苏的正直,才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当时秦始皇的宠臣赵高,因为犯事被扶苏逮到,扶苏坚持要处死赵高,但是秦始皇保住了赵高的性命,赵高因此对扶苏怀恨在心。
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多次冒死进谏,都遭到了秦始皇的训斥,父子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再加上赵高从中挑拨离间,扶苏被派到了苦寒之地,和蒙恬一起管理长城的修筑工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赵高等人篡改遗诏,赐死了公子扶苏。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母亲胡姬,生于亥年,就是猪年,所以叫胡亥,胡姬具体的名字史书上也没有任何的记载,这可能跟秦始皇故意封锁后宫消息有关。
胡亥作为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很短,仅有三四年时间,他的这个位子还是赵高伙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得来的,赵高是秦始皇身边一个掌管车马印玺的中车府令,胡亥自小就跟随赵高学习法律,受到了赵高的耳濡目染,赵高把胡亥逐渐培养成自己的一颗棋子,胡亥从小就很听赵高的话,可怜的胡亥,即使出身高贵,也不过是赵高阴谋的一部分,以为赵高对自己是忠心的,没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被人 *** 控的工具而已,任人宰割,而胡亥继位就是赵高阴谋达成后的结果。
胡亥继位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刻苦钻研如何吃喝玩乐上了,朝政大权都落在了赵高手上,他趁机除掉了绊脚石李斯,自己当丞相,还将屠刀指向了胡亥的兄弟姐妹,对他们大开杀戒,最终胡亥逐渐也成为了赵高的刀下鬼,秦朝也就葬送在赵高的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