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无过

孰能无过,第1张

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此您怎么看?

人生是在行动、思想磨炼的形成过程,难免这样那样的过失。

圣贤也不是天生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出处。

大家一定会问,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那出自哪里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则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

《春秋左传)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

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

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

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晋灵公)其次,《左传》与《春秋》的不同。

这句话出自孔子《春秋》的人可能要问了,《左传》不是也叫《春秋左传》吗,它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都有“春秋”二字,难道不是一回事吗?还真的不是一回事,《春秋》是孔子修订而成,《左传》是左丘明所著。

因为被先儒称为“经”的《春秋》的语言简练且艰深隐晦,所以后来出现了很多对其进行补充解释而称为“传”的书,《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的“春秋三传”,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明代哲学家徐爱就曾说过,没有《左传》,《春秋》这样的书恐怕难以理解了,由此可见《左传》的不可或缺性。

(孔子)总结孔子是大圣人,岂能随便说自己有过,而左丘明也是引用了这句话,就写在了他的著作中。

这句话不管是谁说的,绝不能断章取义,如果只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岂不是给错误找借口。

这句话要和后两句话连起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可以算是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同意思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2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