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花翎

双眼花翎,第1张

双眼花翎眼花翎什么意思?三眼花翎为何那么重要,权臣和珅都没有,只有7个人获得?

和珅算什么,就连功名赫赫的年羹尧,备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爷胤祥,都没有获得过三眼花翎这个荣誉。

在大清的276年历史中,赐带双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余人。

施琅因收复台湾功不可没,当康熙帝为他加官时爵之时,他却给予拒绝,独独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

可见,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荣耀,高贵无比的黄马褂也无法与之相比。

根据《清史稿》记载:“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

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

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个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

领根并缀有蓝翎。

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也就是说,大清官员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有严格佩戴制度的,特别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为最。

而且这个花翎是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用孔雀的尾羽制成,俗称“孔雀翎”,寓意高贵;蓝翎用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制成,俗称“染蓝翎”, 又因鹖鸟天生性好斗,所以多为有功军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战。

同时,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虽然三眼花翎荣耀高贵,但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如同后世的荣誉勋章、立功奖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那么,在大清国276年的历史中,享此殊荣的7人又有谁呢?据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

”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难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宠?当然不是,原来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时,根据各自喜好确定了发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后者重武。

而且二人学习都非常刻苦,备受诗人袁枚称赞:“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其言“擎天”的是和琳出将,“捧日”的是和珅入相。

后来,和珅凭借学识成为了乾隆年间的一方权臣,而和琳则跟随阿桂将军屡立功绩。

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与军机大臣阿桂处理浙江杭州织造盛住贪污案。

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刚直,处理不当,被乾隆责罚,而和琳办事恰当,被乾隆升迁为湖广道御史。

不久,又因d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迁为吏部给事中,之后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职。

1792年,和琳和大将军福康安默契配合,击退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因功授都统衔,升任工部尚书。

1795年,任四川总督时,镇压贵州、湖南苗民起义,并生擒义军领袖吴半生,受赏双眼花翎、黄腰带,后加封太子太保衔。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办军务,他又生俘义军领袖石三保,因功赏三眼花翎。

同年8月,和琳病死于平陇战役之中,因此乾隆晋赠一等公爵,并准许后代世袭、建专祠祭奠,谥忠壮。

虽然和琳荣获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间和珅出谋划策的身影依旧存在。

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荣耀确实非常难以获得。

至于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恒、李鸿章、徐桐等6人,皆于国家稳固与发展作出大贡献。

清末时期,因鸦片战争爆发,造成国库空虚,虽然有钱就可以买到顶戴花翎(官称捐翎),当时花翎每枝实银10000两、蓝翎5000两,同时还可参照捐管之项进行折扣。

到了咸丰九年,花翎的价格更是跌到了实银7000两、蓝翎4000两。

再到后来,花翎仅需实银200两。

但是,至始至终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见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不灭的贡献精神。

图片来源网络

花翎是清朝特有的“冠饰”,就是官员帽子上那个像尾巴一样的东西。

之所以叫花翎,一是因为它是佩戴在帽顶上,二是因为它是用孔雀翎做的,花里胡哨很好看。

花翎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装饰帽子,二是用来赏赐贵族,花翎表面看起来都一个样,实际上大有文章,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眼”是指孔雀翎毛上的圆形花纹,因特别像动物的眼睛而得名,所谓单眼、双眼、三眼,指花翎上“眼”的数量,分别是一个、两个、三个,数量越多,表示越尊贵。

花翎由皇帝赏赐给贵族,但赏赐有严格规定,不同身份赏赐不同的花翎。

1,单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

2,双眼花翎,皇族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爵位)的宗亲、和硕额附(即嫔妃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

3,三眼花翎,皇室中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至于比贝子爵位更高、最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在清初反而是不佩戴花翎的,从乾隆年间,他们兼任内大臣,才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由上述规则可见,有资格佩戴花翎者均为皇族、宗室和满清贵族,其他官员品级再高也没有资格佩戴。

整个清朝前期,只有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并在平定台湾立下军功后,力辞“靖海侯”爵位,恳求赐戴花翎(单眼),康熙才“特旨许之”。

到乾隆时,规则有所放宽,非宗室贵族,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赐戴。

即便如此,皇帝赏赐花翎时也极其谨慎,从乾隆至清末,被赐双眼花翎的大臣(非皇族宗室)约20多人,被赐三眼花翎的,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7人。

为什么这7个人能获赐三眼花翎呢?1,傅恒,乾隆孝贤纯皇后的弟弟,满洲镶黄旗人,大金川之战、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清缅战争的统帅,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2,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儿子,乾隆孝贤纯皇后的侄子,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的主帅,生前被赐贝子,因此获赐三眼花翎。

3,和琳,满洲正红旗人,和珅的弟弟,追随福康安在抗击廓尔喀斗争立功,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4,长龄,蒙古正白旗人,参与平定白莲教起义,主持平定张格尔叛乱,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5,禧恩,满洲正蓝旗人,皇族成员,睿亲王淳颖第二子,主持平定湖南瑶族叛乱,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6,李鸿章,汉人,具体事迹大家都清楚,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获赐三眼花翎。

7,徐桐,汉人,因顽固守旧,反对变法,力挺慈禧废掉光绪,深得慈禧器重,获赐三眼花翎,这位仁兄的“三眼花翎”完全是拍马屁得来,最不能服众。

我们看和珅的情况,这位乾隆最信任的“红人”享戴的是双眼花翎。

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他一生担任过数十个重要职务(爵位),但始终没有资格享戴花翎,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和珅领侍卫内大臣,才具备佩戴单眼花翎的资格;又到乾隆四十八年,才因功赏戴双眼花翎。

至于三眼花翎,由于和珅不是皇室,又没有特别卓著的军功,即便他在乾隆面前红得发紫,乾隆也没有“徇私”给他搞例外,所以和珅一生并未获得三眼花翎,反倒是和珅的弟弟和琳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87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