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庄子(庄周)的文章喜好采用寓言形式来明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这句《庄子》中的话,就有寓言的某些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庄子作为道家人物的思想脉络。
“大与小的哲理”庄子喜好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展示寓言故事中的动物,比如《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可达几千里,一旦起飞可到九天之上。
这里的井蛙与大海,就是大与小的对比关系,井蛙生活区域很小,目力所及就是井口那么大,你跟井蛙去谈论无限广阔的大海,井蛙没有大海的形象思维,那怎么能够理解大海的宽广呢?加以引申,就是不同层次,不同理想的人,由于目标大小不同,所以无法达成结果的一致。
“道法自然”。
自然界的大道,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道家主张“上善若水”,就是因为水能够服从自然界的固有形态来塑造自己的运行轨迹,而不会与自然本身发生冲突。
这里的前提条件是,水必须遇到自然界的实体。
而庄子所说的虫子,只能生活在短暂夏天,它的生命期限无法到达结冰的冬天,没有遇到冰冻的可能,怎么能够与夏虫谈论冰雪呢?就像水离开大自然,就不会有道家“上善若水”的结论。
“逍遥自在”。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苦涩难懂,那么庄子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道德经》的精华,同时化难而易,思想体现得更加具体。
无为的出世(或者说是入世的更高层次)思想体现在避世的逍遥自在。
就像井蛙与夏虫,虽然空间有限,生命短暂,但是它们活得闲然自得,幸福自在,为什么非得去与大海和冰天雪地相比较呢?难道大海和冰冻的天气就是幸福快乐的彼岸吗?换而言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羡慕别人的风光无限,你怎么知道别人风光背后的无奈和痛苦呢?
夏虫生于炎热天气里,对冰一无所知,更不知冷的感受,在它看来是另个世界的事情,说此事无意义。
此理荐于;"隔山不打鸟","隔行不谈经",如此也是“对牛d琴"并且无可用之处。
井底之蛙见天只限于井口大小,别说大海,虽生活在水里,与海相比可就无法计量之薇了又薇,对井蛙讲海就如同"天方夜谈"不明而无意义。
此话所示,作事就是做事,空谈无益,以事论事方为道理,不知不言,言者不知,虚而不实的言形会造成不必要损失和信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