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南直隶和北直隶”之说?明朝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
洪武初建都南京(后改称京师),以应天等府为直隶。
直隶范围包括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
1420年,明成祖迁都后,将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州直隶州也直隶中央六部,遂称北直隶,简称北直。
原来的京师改称南京,原京师地区改称南直隶,原辖区基本不变,以区别于北直隶。
南直隶相当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
简单理解就是:原来南京的直隶改称南直隶,后在北京设置的直隶称北直隶,两个都直隶于中央。
北直隶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
具体的行政区划是: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名府、广平府、永平府、宣府、延庆直隶州、保安直隶州。
清初以南直隶为江南省,北直隶为直隶省,辖境不变。
雍正、乾隆以后,北直隶的区域逐渐扩大,在今承德市、张家口市、内蒙古、辽宁部分地区设置州、县,划属直隶。
1914年划长城以北改属热河、察哈尔两特别区域。
1928年,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旧京兆区20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北平。
直隶最早并不是地名,而是一个名词,就是直辖的意思,专门用来指朝廷中央直辖的地区,跟现在的直辖市是一个意思,是一种行政制度,而非正式地名。
所谓直隶,从字面上看,直是直接的意思,而隶是隶属、管辖。
直隶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宋朝,在古代京城附近的管辖一直是牢牢把持在皇帝手里的,因为这事关到国家的安全稳定,交给下面人管皇帝不放心,所以就把京城附近大片地区专门划出来,由中央直接管辖,所以直隶最初其实指的是一种行政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明朝的时候,直隶制度渐渐的完善起来,也变得更受朝廷的重视起来。
因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所以北京周边的大片土地都被单独划分出来,由中央朝廷直管。
主要就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北京周边郊县、天津,还有河南以及山东的一小部分,范围非常的大。
明朝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它实行的是双京制度,建国时候的京城在南京,后来朱棣把京城搬到了北京,但是南京的京城地位并没有废除,一直是作为副首都,也就是陪都身份存在的,当时南京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完整的朝廷,和北京一样也设置有六部。
既然是都城,南京周边肯定也是要特殊对待的,所以南京附近也被划了一片直隶地区,大概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和上海的一部分。
当时的人们为了区分这两个直隶,就按照地域关系,分别称为北直隶和南直隶,而这个叫法随着时间的演变,也渐渐的变成了习惯,成了这两个地区的约定俗成的非正式称呼,被这么叫了两百多年。
明朝灭亡后,就到了清朝。
清朝的朝廷对全国的行政划分进行的变动,他们也懒得做大的变动了,于是正式以官方的身份,沿用明朝的设置,直接把南直隶和北直隶划成了两个单独的省。
从此以后,这两个直隶就有了正式的身份了,也就是南直隶省和北直隶省。
这就是南直隶和北直隶的由来。
后来没过几年,清朝废掉了南京的首都身份,随后也改掉了南直隶省的名字,改成了江南省,南直隶就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为南直隶没有了,也不需要加以区分了,所以北直隶省也直接改名为直隶省,北直隶省这个叫法也正式废除。
清朝灭亡后,直隶省的叫法也沿用了下来,一直到1928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失去了首都的身份,附近也就不存在归北京直辖的地方了,直隶省的叫法就不合适了,于是民国政府在当年宣布把直隶省名字改了,改成了今天的河北省。
从此以后,在中国的版图上就再也没有以直隶为名的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