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交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
发展历程生态农业,简称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缩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纵观人类一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业,约7000年;二是传统农业,约3000年;三是现代农业,至今约200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
面对以上问题,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生态农业便是世界各国的选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 ,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 *** 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
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
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探索阶段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
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
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
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
关注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
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
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阶段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
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
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
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
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
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
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
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内涵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应该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
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 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 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
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特点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广州中科鑫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生态农业这块是目前全国技术比较靠前的可以了解一下关注农家科技小院公众号
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什么生态农业的定义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相关的生产模式有很多,生态农业的实践包括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等。
生态农业建立了复合的生态系统,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
复合的生态系统可以提高该地区的生态稳定性。
生态农业的原则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循环。
通过循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将一部分农业产生的废物以其他方式利用起来。
减少整个生态农业产生的废物,减少人工投入,尽量使其自给自足,成为独立的生态系统。
怎样提质降农残怎样提高农作物质量呢?选择优质的种子,提供稳定的环境,对大雨,大旱有提前的准备,合适的物候条件正确的管理合理施肥,施药种子包衣,可在幼苗生长初期起到保护作用,促进苗齐苗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怎样降低农药残留呢?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少使用农药使用其他技术杀虫,如黑光灯来杀虫。
种子包衣,预防初期病虫害,包衣中含有缓释剂,可以缓慢释放药力,减少农药的整体施用量。
生态农业应该是现代生态农业,而不是复古的传统生态农业。
可以吸取精华,但是必须摒弃糟粕。
现代生态农业的定义在现代化装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节约使用资源,减少能量输入,适当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环增链,多层次利用生物有机质,做到废弃物资源化,物质循环再生,使农业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为人民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同时,还能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生态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和能量传递方式不同。
现代生态农业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的需要,采取了新的循环方式。
例如,部分物质循环通过水体进行,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1)整体性:一个生态系统内包括许多子系统,形成多层结构,按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组成综合农业经营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在定区域内可以实施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态户,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村和较大范围的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重视系统的协调,包括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3)地域性:按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
(4)高效低成本:由于各子系统被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实行多种经营,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使生态农业系统整体生产能力提高,成本降低,产业链加长,安置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提高(5)精确调控:在现代生态农业系统中,人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系统内的生物品种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精确、及时地输入能量和物质,使系统的生产水平保持最佳状态;可以运用生物技术提高生物转化率和生物产品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6)建立城乡互作的复合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农业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城市作为农产品的消费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而农村是城市生活物质废弃物的转化者,只有把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7)现代化的物质循环方式和能量传递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通过水体进行,以水为载体实现部分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能量传递中,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供人类生活需要,在现代生态农业中居重要地位。
(8)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再生,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到利用,并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解决农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农民不去破坏农业生态系统以外的自然环境,从而使自然生态得以恢复、再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