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北京圆明园在哪一个皇帝建的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图为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圆明园,是一座清朝时期的皇家宫苑,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毗邻颐和园。
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称之为圆明三园。
园林面积有三百五十多公顷,建筑面积达二十万平方米,园内景观一百五十余处,素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与雍正时期,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的一座园林赐给其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并亲自为园林题名“圆明园”。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下令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大部分:仿照了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制,向南延伸了中轴线并修建了宫殿区,新辟了大宫门等。
第二部分,向北、东、西三面拓展,修建了亭、榭、楼、阁等。
第三部分,修建了福海及其周围的建筑群。
至此,经过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三千亩左右。
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乾隆帝继位以后,又对圆明园内的园林的景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建筑群,并且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圆明三园。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对圆明园内抢掠和焚烧。
同治帝时欲修复,但开工不到十个月就因财力的枯竭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发掘以及修复工作,并在1988年6月29日,正式对外售票开放。
目前,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现存的主要景观有西洋楼遗址、大水法遗址、狮子林、万花阵等。
圆明园——在北京市西郊海淀附近,为环绕福海之圆明、万春、长寿三园之总称。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屡有修建。
园内有亭台楼阁一百四十余处,仅圆明园内即有勤政殿、九州清宴、安佑宫,文源阁等四十八景,长春园亦有三十景。
其中“西洋楼”为一组中西结合之建筑群,系参照欧洲宫廷式样建造,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74年),为时十余年始完工,其主要建筑皆上覆琉璃瓦,中为巴鲁克式骨架,下有罗马式汉白玉雕刻。
主要景区有远瀛观、海宴堂、蓄水楼、线法桥、万花阵等处。
远瀛观南端有观水法,为观看喷水景色处。
该处有放置宝座之台基,台后有石雕屏风及左右两则之巴鲁克式门。
西洋楼景区之铜塑、石雕、喷水池、围墙、道路铺飾,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西方建筑特色,同时也利用我国砖雕、琉璃飾件与叠石技术,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风格,可谓别具一格。
另一著名景观为“南景北移”,园内有仿西湖、桃花源等景观,汇集了江南名园的胜景。
圆明园经一百五十余年不断修建,挖湖造山,种植奇异花草,叠砌名贵山石,建成具有各种风格之楼台亭阁;收藏极为丰富之文物珍宝,被称为“万园之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园,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遭彻底破坏,现仅存部分建筑物残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