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让考研

老师不让考研,第1张

老师不让考研 研究生期间老师什么都不管,自己该怎么办?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研究生以一种“助教”或“助研”的身份深度介入导师的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比如帮助导师判卷子,录成绩,报销项目经费,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调研和撰写等。

有的导师会有自己的工作室或企业,研究生有时候也会以“雇员”的身份参与其中。

还有的导师可能会要求更多,比如要求学生充当“生活保姆”等角色……这是一种交集很多的关系模式。

第二种,跟第一种截然相反,属于另外一个极端。

研究生跟导师之间基本“零交集”,导师基于能力和精力有所不逮,比如有的导师兼任很多行政职务和学术职务,同时带着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平时身陷很多行政和学术琐事,不可能面面俱到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有的导师正身陷人生的上下夹击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被家庭琐事消磨了几乎整个身心。

有的导师是学术能力有所欠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有的导师是乐得清闲自在,只满足于心安理得当一个名义上的导师,其他一切就随风而去……第三种,位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中间状态。

导师跟研究生平时的交集很少,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新学期伊始导师给研究生提出的,读书科研方面的阶段性建议和要求,但这种要求很多时候不会是硬性的,会尊重研究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选择。

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导师也会尽职尽责从论文选题,到章节,再到成稿方面帮助学生把关。

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一般也就仅限于此,很有限,更多体现的是“工作”范围内的交集,私人情谊的成分要少很多。

仅以人文社科领域而言,我经验范围内的观察,第三种模式是常态,第二种模式会有,是极少数。

但第二种即便平时再怎么不管不顾,研究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指导是底线,导师的角色不能缺位。

问题中所提到的,研究生期间老师什么都不管,是不是属于第二种?这种不管不顾是否也体现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角色缺位上?如果仅仅是平时的不管不顾,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人文社科领域里,硕士,博士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是常态。

另外,研一研二会有很多课程,上课的导师们都会传授一些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学生可以从课程中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然后去进行相关文献的调研,尝试撰写一些小论文。

毕业论文环节,如果导师角色缺位,研究生可以寻找其他导师帮忙。

一般现在研究生院所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环节,都会安排重重“关卡”来帮助学生不停打磨论文,比如预开题,正式开题报告会,论文预答辩会,论文正式答辩等,这些会议上,各位导师都会帮你出谋划策,提供专业学术建议和对策。

你好,我是unibeing。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读研阶段能够遇到一个尽职尽责,能够给与自己很多帮助的导师。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学生抱怨导师要么一味的盘剥,要么对自己不管不顾。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再看看如何应对解决。

第一,部分导师非常忙,带的学生又多,无暇都顾及到。

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学会自己主动和导师沟通,他是不会自己主动来找你的。

多向导师反映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请求他的帮助和指导。

向导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他有义务解答,你不要害怕。

当然你要注意态度和方式方法。

第二,出于某些原因,有些导师接受的研究生并非是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换句话说,你不是他想要的学生,他也无力指导你的研究。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求换导师。

这样做一定要尽早,晚了一般不会有人接收你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420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