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
近五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
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
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
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继续呈递增趋势。
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341万增加36万,增幅10.6%,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考研人数创新高让人欢喜让人忧:今年考研特别热。
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比去年增加24万,增幅超过13%。
创下新高的数字固然与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相关,但考研热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人数创新高,让人欢喜让人忧。
念一所好学校、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能力。
考研既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也在客观上提升着国人的整体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为考研热点赞。
但另一方面,考研热也需要适度“降降温”,因为事实上,有不少人只是把读研作为延缓就业的“权宜之计”、找工作的“敲门砖”、甚至仅仅为了获取一个好学校的“名头”。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人民日报辣评:考研人数创新高 让人欢喜让人忧
2022年考研会降低人数吗今年研究生调剂火爆,救活不少学校硕士点。大家如何看考研热和研究生教育?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根据对周围同学考研的观察,总结一下学生的考研初衷。
大体来说,学生为何考研,不外乎以下几个缘由:第一,不想过早步入社会,校园无忧无虑的,简单的象牙塔生活与校园外真实、残酷,高压力,高竞争的职场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改善第一学历或专业的就职劣势,提高自己的学历含金量。
现在大学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与985,211,双一流高校相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在迈向就业市场的时候,学历或专业的劣势是很明显的。
为了改善这一劣势,通过考研获得与名校、热门专业学生平起平坐的资历,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第三,提高就业平台。
现在被大学生群体所青睐的、在“职业稳定性、职业声誉、福利待遇”得分较高的比如公务员、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国企员工等行业领域,在入职招聘人才的遴选中,学历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这种就业领域对高学历的追求会反馈到教育领域。
第四,源于对虚度大学4年时光的悔过与救赎。
挣脱了高考紧箍咒下的单调而紧张的学习,有的学生一迈入大学,立刻像报复似地进行了人生的“大反转”:大学前几年一直沉溺于游戏、睡觉、逃课、谈恋爱等“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人生,学业上仅仅追求“及格万岁”。
随着大四毕业的临近,这些学生发现自己在填写履历的时候“空空如也”,“一无是处”,在求职市场上屡屡碰壁,不断被否定的失败中,一些学生幡然醒悟,痛定思痛,为了找寻“曾经逝去的青春”而选择加入考研大军。
第五,为了弥补知识短板而考研。
有的学生毕业即进入社会历练,在辗转就业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短板,这种知识短板成为自己职业晋升中的强大壁垒,为了弥补知识短板,这类学生选择回到校园继续深造。
第六,基于学术兴趣而考研。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基于学术兴趣而读研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但很遗憾的是,在长期的研究生教学中,我发现基于这个初衷而读研的比例是非常之低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扭曲性。
如何看待这种“考研热”呢?我觉得要结合大背景来谈。
“考研热”背后折射出了某种社会病态: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与人才市场的“供需”脱节,将“高校划分三六九等”、人为制造出的高校、学历歧视链条,“唯学历论”下的懒政惰政,“单一高考指挥棒”体系下对孩子抹平个性的标准化教育,学术大跃进下的虚假繁荣……综上,基于各种投机心理的研究生教育,学历“镀金”热潮,出现“翟天临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供参考。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2019年研究生调剂人数120余万,加上普通双非院校复试时间提前,3.20-31日的11天显得非常火爆。
但是要说到"救活不少学校硕士点"有些夸大,硕士点撤销的关键真不是研究生能否招满,或者招生的本科院校层次高些。
2016年,国内576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被撤销,其中撤销学位点最多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达到35个。
软件工程不管是本科、硕士,生源和就业一直是排名前列的,撤销的原因在于教育质量不高、人才供大于求,而不是缺少生源。
如何看待考研热和研究生教育?今年参加了学校的研究生录取,和不少考生都聊过为什么考研的话题,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本科专业就业不理想,毕竟小西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没有太大优势。
想去稍好点的设计院、研究院或环科院等,最低要求也是硕士学历。
部分考生在录取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读研,一"盲"到底,仅仅是因为室友们都在考研,最后是室友没考上,她上啦。
就目前的大环境,小西觉得考验应该还是持续走热,不过会有明显的分流,如之前的专硕培养方案会有调整,彻底和学硕区分开。
毕竟,当前的学硕和专硕越发模糊,在不少高校一样的培养模式,不符合之前改革的初衷。
另外,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流,今年的非全很尴尬,在职的考不过,应届的调剂不想去,大部分院校学科往往就招2-3个非全,而招生指标确是几十或上百。
研究生教育的话,去掉导师制的可能性不大,会持续限制导师的招生和培养质量。
不过,在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上,部分院校侧重于第一学期大课不划分导师,半年熟悉期后再划分的模式有值得更多院校借鉴之处。
另外,经历过翟天临等事件后,对于在读硕士来说,毕业的标准和要求会再次提升。
各位已拟录取的准研究生一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前进入团队或9月入学后得尽早进入状态,前期的海量阅读非常关键,不要怕麻烦。
加油!▼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