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官有谁

我国翻译官有谁,第1张

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有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一种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图形和符号的翻译。其中“翻译”是指谈话的语言转换,“翻译”是指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礼记·御制》云:“五方之民,不可言,各有所好。达其志,通其欲,东寄之,南象之,北译之。”其中送、图、译、译都是翻译工作的别称。后来佛经翻译家在翻译这个词之前加了“译”字,一直流传至今。那你怎么不说转发,抄袭,复制?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当时“翻译家”从事的是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因此,古人对翻译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纪、项、狄,称之为翻译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译者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汉代有翻译官令,九翻译官令,属于九司之一的大鸿胪。汉代县官称太守,县官称令。官译令和九译令的地位也高不了多少。为什么叫九译令?北方民族众多,相互交流有时需要大量的翻译。九个翻译是很多字。据《后汉书》记载,交趾之南有一个叫尚月的国家,大概在今天的越南南部。要为雉向周朝致敬,重译三象。但《尚书传》记载:“在周成王,尚月译《九九颂·白雉》。”需要派翻译先把尚月的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再反复翻译成中文。它类似于“尚月-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的过程...周代官话》才翻译成功。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周公还专门制作了一首歌曲《尚月曹》。

一个警世故事里有一个故事叫李臣贤的《醉草惊人书》,讲的是渤海国归顺大唐的故事,满清王朝没人能知道。李白不仅宣读了国书,还写了回信宣扬国威,渤海国表明投降。这是小说家的说法,但还不够。事实上,古代的翻译家没有李白聪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随行人员中有一位甘符。他的工作是翻译。干甫,匈奴人,被汉朝俘获,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张骞团队的向导和翻译。他甘于完成自己的使命,帮助张骞成就了连通西域的大业。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翻译,是马谡手下的。马欢撰写的《瀛雅胜览》一书,被公认为研究郑和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

明朝的徐光启是官员,不是翻译。他从事翻译纯粹是出于兴趣。他与利玛窦等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理》等书籍,是中国古代放眼西方的第一人。

清朝的贪官小沈阳实际上是一名翻译。他精通汉语、满语、蒙古语和藏语,在处理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访等外交事务时也十分得体。有人说小沈阳赢得甘龙的青睐仅仅是因为他英俊的外表。这似乎不是真的,但小沈阳很有才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建立了文同博物馆,培养英语、法语、俄语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事业才真正走上正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463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 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