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语(蒙语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此被誉为“草原的骄傲”。在每年的七八月份牲畜育肥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娱乐会议。“那达慕”大会上有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令人钦佩的射箭、竞技象棋和引人入胜的歌舞,展现了草原人民独有的特色。
2。回族(huí zú)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13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与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通婚等因素,回族逐渐形成。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肉食节),又称大斋节。每年九月是伊斯兰教历中的斋月。所有身体健康的12岁以上的回族男性和9岁以上的女性都要斋戒。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节日。
3。苗族(Mia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采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享誉国际。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有许多节日。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与吃有关的特殊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是不同地区的名称和习俗都不一样。传统节日是苗年。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戴的记载。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将其命名为“傣族”。傣族人自称“傣族”、“戴亚”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很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大的节日,傣语称为桑干比迈。届时,我们会去拜佛,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僧侣和亲友,互相泼水祝贺。现在,泼水是傣族新年节日的主要内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利苏)
傈僳族在唐代被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迁移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1985年6月11日,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节日:主要节日有广元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浴池节、刀把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吧节”令人兴奋。据说是为了让傈僳族人有“刀山敢爬,火海敢冲”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语(zàng zú)
是汉语中的藏语称谓。藏语叫“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自称“波巴”。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美丽而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藏族人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或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每年藏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7。壮族(Zhang zú)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土著民族。自名有布庄、布图、布农、布衣等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中秋鬼节,8月15日的清明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新口味、冬至、牛魂、厨送等等。
8。朝鲜族(朝Xi m: 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韩国民间有五个节日,至今仍隆重庆祝。这五个节日分别是:元月节(春节)、上元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朝鲜人民有尊敬老人的悠久传统。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的9月9日就被定为老年人安慰日。
9、高山(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省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民族。“高山族”这一名称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台湾省省内各民族的统称。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收节,又称丰收节、收获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大的节日。
10、纳西(nàxρzú)
纳西族古羌人,游牧于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南移至川西南、滇西北,分化为不同的民族,其中就有纳西族。“那”意味着伟大或高贵,而“Xi”意味着是人。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认为世间万物都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转山节”是人们祭祀自然实体的公祭庆典。
11、布朗(Bù lù ng Zú)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唐代称“普子曼”,元明清称“普子曼”。由于他们生活的地区不同,以前的布朗夫妇有不同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神灵,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元旦、祭祀村神、洗牛脚等。康山节是布朗族最大的节日,在傣族每年的六月中旬举行,通常持续3天。
12、阿昌(ā chāng zú)
昌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是中国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根据他们居住的地方,他们也称自己为蒙扎人、蒙扎禅人、杜伊萨人和汉萨人。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惠街,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昌人信仰小乘佛教,会街本来就是一个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坳(关门)、出坳(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13,Nu (N4Zú)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族、怒族、阿龙族。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花节、谷神节、山林节等。其中,过年过节的气氛最浓,隆重而朴实。游仙节是云南公山地区怒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当地的花节,也被称为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是一个民族名称,意为“生活在山林中的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还留有鄂温克族人的足迹和炊烟,其聚居地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人村,素有“北极村”之称。敖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体活动,所以群众面广。除了春节等与附近其他民族类似的节日外,鄂温克族还会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阔钦”节。
15、鄂伦春族(Á lú n Chū n Zú)
“鄂伦春族”是一个民族主张,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住在山上的人”,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族为“索伦部”、“屠部”或“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在这一天,鄂伦春族的人们点燃篝火,唱歌跳舞,庆祝他们的民族节日。还有在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族的先民与火有着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与篝火非常接近。
1234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