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上一句是什么,第1张

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上一句是什么,相关的内容有很多,一起来了解下。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出自黄庭坚《杂诗七首》的第一首,原诗为: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始祖,提倡作诗要“无一字无来处”,这首诗之所以难理解,就是因为黄庭坚在其中用了大量生僻的典故。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的意思,那读起来自然就会一头雾水。

前两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蘧庐的意思是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屋,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旅馆,这种房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暂宿,但一般不会长待。绿鬓就是乌黑的头发,这两句诗人大致想表达的就是:觉得自己就像天地间驿站边上的一个小房子,虽然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但这热闹从不属于自己,因为世事消磨,光阴流转,自己本来乌黑的头发也变得愈发稀疏,让人怎能不哀叹年华逝去呢?

想要理解最后这两句,我们首先得搞清楚“真得鹿”和“梦为鱼”这两个典故的来历。

“真得鹿”

这个典故源自《列子》,说的是一个樵夫打死了一头鹿,怕别人看见,就用芭蕉叶把鹿给盖好藏起来了。但是这个樵夫忘性大,以为自己刚才只是做了个梦,便一路上喃喃自语,说自己梦到自己打死了一头鹿。

有一个路人听到樵夫这话,便去找鹿,没想到还真找到了。

路人回到家告诉妻子:“刚才有个樵夫说他梦见自己杀死了一头鹿,但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我去找,竟然真的找到了那头鹿,那个樵夫梦想成真了。”

妻子说:“你该不会也是在做梦吧,那个樵夫打死了一头鹿只是你梦里的假象,其实那个樵夫根本不存在,现在你得到了鹿,应该说是你梦想成真了才对。”

樵夫晚上做梦,梦到了那头鹿和那个拿走了鹿的路人,十分气愤,于是天一亮就去找那个路人理论,为此二人还闹到了官府。

法官说:“樵夫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瞎说是在做梦,在梦中看到鹿被人取走,却又瞎说梦是真实的;路人拿走了鹿,你们才要争夺这只鹿,而路人的妻子又说这鹿本来就是路人打死的,只是因为虚假的梦境,路人才误以为这鹿是别人的。到底这鹿是谁的,我也分不清楚,你们就把鹿平分了吧。”

樵夫和路人都以梦为准,可这梦真真假假,实难分清,这鹿到底是谁的?

是樵夫的?樵夫的确打死了鹿,可他误把现实当虚假的梦境,所以这鹿便不再属于他。但又因为他把虚假的梦当成现实,所以在他又做了个梦之后,他又开始觉得这鹿就是他的,只是被路人捡去了。所以,这鹿在他看来又是他的了。

是路人的?路人这鹿的确是捡樵夫的,但他相信那樵夫只是梦中的假象,所以他确信这鹿就是他的。但后来樵夫找了过来,路人的梦境又被打破,似乎这鹿又不是他的了。

樵夫和路人都信梦为真,所以无论得没得到鹿,都似乎是在梦中,虚幻缥缈,永远不那么真实。

这里的“鹿”谐音“禄”,代表着荣华富贵,“毕竟几人真得鹿”意思就是有几个人是真的得到了荣华富贵呢?事实上,大多数人,无论在事实上得没得到荣华富贵,都恍然如在梦中,错把现实当梦境或者错把梦境当现实,从来没有让自己处在真实的世界中过,也就自然无从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梦为鱼”

“梦为鱼”出自《庄子》:梦为鸟而戾天,梦为鱼而潜渊。意思是梦见自己是鸟就飞翔在蓝天,梦见自己是鱼就潜游在深渊。

“不知终日梦为鱼”是承接上一句而说的,意思是不知道自己其实终日都在被自认为的角色而禁锢,不敢追寻人生的真正意义。难道你以为自己是鱼,你就真是鱼吗?会不会你其实是鸟?难道你以为自己是鸟,你就真是鸟吗?会不会你其实是鱼,或者别的什么?

总之,“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诗,我的理解是:无论富贵贫穷,没有几人是真正活明白的,都是稀里糊涂,在世间浑浑噩噩地活着。大多数人都是在为梦中自认为的一个意义而追寻着,可梦中这个所谓的意义就是对的吗?就是真实的吗?也许,我们都只是活在虚假的人生中,自以为得了鹿或者没有得到鹿,但其实这“鹿”到底在没在你的手中,都毫无意义,因为你终归没有真正得到过“鹿”,你的人生,你终归没能自己掌控。

小儿垂钓里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聪明、调皮的稚童学习垂钓,遇到有人问路的场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的意思是遇到有人问路,稚童遥遥地给他招手,不敢大声作答,生怕吓跑了水中的鱼,鱼儿不咬钩了。这两句话主要是对稚童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他担心鱼儿受惊游走,赶忙制止路人的高声问话,自己也打手势不敢出声,这说明了垂钓的孩童十分在意自己垂钓的成果,聪明、有头脑,十分机警。作为一个学垂钓的稚童,在路人问路时他甚至想到了自己的大声作答可能惊了鱼儿,让鱼儿游走,让自己的垂钓功亏一篑,这充分表现了稚童的聪慧和心计,又充满童真。这两句话描写的十分生动传神,让一个聪明、狡黠又认真的垂钓孩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意趣。这在唐诗中也是不多见的。这首诗多用白话,没有过多修辞手法,在文采上也称不上大家,但它好就好在用平白朴实的语言,将稚童垂钓、路人问路的场景描述得栩栩如生,将稚童聪明、狡黠的形象刻画的如此传神。尤其是这后两句,通过描写稚童回应路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让读者仿佛看见这个垂钓的稚童就在眼前。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蓬头稚子学垂纶----披头散发的儿童在湖边学习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坐在草丛中路人借问遥招手----路过的人向儿童问路,儿童远远地招手(不答话)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跑了鱼儿,而不答应路人。押韵字是纶、身、人。

以上就是关于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上一句是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继续关注课考拉,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分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508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 2022-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