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大家关注,课考拉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一个边塞诗人的磅礴大气,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答曰:在国家层面,希望国家安定;在家庭层面,希望家庭幸福。这就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都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来,以及克敌制胜的坚强信心。但是,频繁不断的护边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大有对战争厌烦的情绪。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首,但我不准备一一道来。故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这首名曰《?塞》,诗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还是首先翻译一下,才能够对诗的本身大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其译文曰:
依旧是那秦朝时代的明月,依旧是那汉朝时期的边关。万里长征连年不断,在边关上征战的亲人至今没有回来。
如果能够任用象卫青、李广那样的人来做守边将帅,匈奴的战马就不敢跨过阴山半步来侵扰中原的人民。
这首《?塞》正是反映作者及当时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情。我们具体赏析一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不是说秦朝时的明月和汉朝时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秦”“汉”“月”“关”四个字交叉说?,以“秦时”和“汉时”对“明月”和“边关”进行修饰,具有很好的艺术水平。“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句法,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护边之战从秦至汉,直到唐朝,从来没有间断过。“万里长征人未还”呢?这“万里长征”四个字给我们提示的又是地域的广阔。“人未还”,人到哪去了?有的牺牲了,没牺牲的还在边疆守护着国门,反正就是不能回来。两句合起来,一句揭示了护边战争时间的太长太长,一句揭示护边战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太远太远。中心意思是什么?答曰:厌恶战争,期望和平,亲人团聚,国家安宁!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后面的两句就作?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要能够任用并信任象卫青和李广那样的人才做守边将军,匈奴的战马是不敢跨过阴山这边来的。这句中的“龙城飞将”,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飞将”比较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飞将军李广;但“龙城”则需要解释一下:汉朝车骑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故以“龙城”借代卫青之名。所谓龙城者,乃是唐人所说卢龙城也。这两句可不是说只要有了好的将领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识人才,忌贤妒能。一是没有识人之慧眼,二是没有用人的胆量。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的安宁统一更为重要。这就难怪好的人才往往会埋没一生的了。
《?塞》一诗体现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强盛,边关坚固,人民幸福,家庭团圆。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昌龄写的关于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d不尽。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写什么诗,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最擅长写七言绝句。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从军行》以及《塞下曲》。
在《从军行》当中,王昌龄将国家西部的玉门关战场进行了描写,将玉门关的环境以及玉门关所发生的诸多战事都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并且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千古名句,深受后世推崇。
《塞下曲》就是王昌龄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将塞外战争的残酷彻底展现出来,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
《从军行》与《塞下曲》虽然都作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但是两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不一样的。《从军行》是表达王昌龄想要去到战场上面,杀敌建功的意愿。而《塞下曲》所表达的却是王昌龄的非战思想,因为王昌龄深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想要呼吁人民百姓以及统治者结束战争,避免更多的人失去性命。
扩展资料:
《从军行》一共有七首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塞下曲》一共有四首
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
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唐代边塞诗人写的诗作,你最喜欢哪几首?谢邀,我推荐中唐时期边塞诗人张仲素的《塞下曲》(其一)。三戍渔阳再渡辽,?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张仲素(769--819),字绘之,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人。曾任中书舍人,中唐时期边塞诗人,长于绝句。
注释:1.三戍:指多次戍守;辽:指辽河,在今辽宁省境内。
2.?(xing):赤色。
3.射雕:这里指侵犯边境。
导读:此诗是张仲素《塞下曲》五首中的第一首,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威震边关的勇将形象。前两句交代其戍边的经历,刻画其威武的英姿:三戍渔阳,再渡辽河,征战千里,久经沙场;披弓挎剑,全副武装,威风八面,气宇轩昂。敌人若是知道了这样一位将军在此镇守,会有什么反应呢?诗的后两句展开想象:只要听到将军的姓名,敌人就会心惊胆战、望风而逃,再也不敢在边境附近牧马射猎、肆意袭扰。
感言:威慑也是战斗力。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绝对的胜战优势,就能吓阻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注:图片来原网络,侵权必删)王昌龄写的关于边塞的诗句?王昌龄的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以上就是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的详细介绍,更多与此有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课考拉,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