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过新年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过新年有哪些传统风俗),第1张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过新年有哪些传统风俗

我看到一些外国人用半生不熟的话说:春节快乐,恭喜发财,虎年吉祥!这个也很有意思!

如果你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春节是什么?我们能说清楚吗?

我们中国人过去的春节——这个观念要认真对待。因为过年的内容是千百年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秦朝、唐朝、宋朝都不是这样。

比如,你会念腊月初一的歌谣吗?

二十三个香瓜棒,二十四个扫房子,

做了二十五年豆腐,切了二十六年肉,

二十七只公鸡,二十八根面条,

二十九个馒头,三十个通宵熬夜,

元旦走亲访友,元旦祭祖,

第三天第四天逛庙会,十五晚上在街上走。

风俗名称1:年夜饭

朝代:古代。

来源:有一种外表狰狞,本性凶残的怪兽,叫“年”。吃鸟,吃兽,吃鳞,吃虫,每天换一个口味,人们都在说“年”的色变。

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365天都去人多的地方尝一尝新鲜的食物,出没的时间是天黑以后。当公鸡在黎明啼叫时,他们回到了山里。

计算“岁月号”肆虐的日期。每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火,把炉子打扫干净,然后把所有的鸡圈和牛棚都绑好,把房子的前后门封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吃之前一定要祭祖,祈求祖先的神灵,平安过夜。吃完饭,谁也不敢睡,就坐在一起聊天壮胆。

风俗名称2:贴福字

朝代:周朝

来源故事:

传说在大量成仙时,把妻子叶封为穷神,对她说:“你不能去福地。”

从此家家贴“福”字过年,意思是告诉穷神们,我是福地,你们千万不要进来。于是,“福”字象征着“摆脱贫困,追求幸福”。

风俗名称3:贴门神

朝代:战国时期

来源:关于门神的由来《山海经》记载,桃树下站着两个神,申屠和雷宇,平时没事就盯着鬼看,只要鬼横行。

后来,人们把申屠和雷宇刻在桃木上,放在自家门前,以此来吓唬鬼魂。这是最早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的演变,门神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睡觉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在他的卧室外面鬼混。后来,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全副武装,整夜守在门外。

过几晚就好了。后来改成了画像,就成了现在的门神。

风俗名称4:年画

朝代:汉朝

来源: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的特点是题材广泛。从广义上讲,凡是由民间艺人创作,作坊雕刻经营,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都可以归为年画。

风俗名称5: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祈福

朝代:晋朝

来源:《风土志》记载:“腊月二十四夜,灶王爷第二天祭天,时年一岁。因此,他第一天就被牺牲了。”

中国北方一些地方,盛传“官三民四船五船”,也就是说,官家过年是腊月二十三,民家是腊月二十四,宅船是腊月二十五。

风俗名称6:贴春联

朝代:五代

来源故事:

二十八副春联。这种习俗只存在于五代。

五代以后,蜀国大师孟昶命学士张勋书写桃木板,“因其非工,故假意写下:‘过年,甲节长春’”,这就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王安石诗中有“家家有小学生日,总把新桃换成旧桃”的说法。

风俗名称7:冰糖葫芦

朝代:南宋

来源故事:

宋光宗南帝的宠臣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思饮食。这位医生使用了许多昂贵的药物,但毫无效果。

我别无选择,只能寻求医疗建议。一个江湖郎中进宫给黄贵妃把脉,说:“只要用冰糖和红果(即山楂)熬,每餐前服五至十粒,半个月之内就会好。”

就这样服用后,贵妃如期康复。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到民间,老百姓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糖葫芦。

风俗名称8:初一不扫地

朝代:未知

来源:一般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扫帚,否则会扫走你的运气,毁了你的财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往里扫。这一天不能倒水倒垃圾,怕赔钱。

还好现在有下水道和垃圾筐。哈哈。

风俗名称9:破五迎财神

朝代:至少在清朝之前。

来源:除了以上禁忌,破五的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南方人在正月初五向财神献祭。据民间传说,财神就是五神。所谓“五路”,指的是东、西、北、南、中,意思是出去五路就能发财。

清代的《贾青录》中说:“正月初五是沈的生日。金锣鞭炮,祭祀完毕,欲争利市,早起迎之,即迎路头。”

风俗名称10:除夕

它出现在晋代的除夕。

“年夜饭”这个名称最早是在西晋地方志中提到的。

关于祈福的内容,有更早的记载。据鲁《春秋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敲锣打鼓,驱逐“瘟疫鬼”,并在每年年底举行“大傩”仪式。敲鼓驱逐瘟疫鬼据说是当时除夕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被称为大年初一,但实际上,由于农历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12月30日,也可能是12月29日,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农历的年底。

风俗名称11:短信拜年

出现时间:2004年以后,

来源:春节期间,朋友、亲戚、伙伴以手机短信的形式互致问候。问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的元素。2004年除夕短信发送量超过1亿条,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他们希望“新年祝福”满天飞。短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新潮流”。

风俗名称12:压岁钱红包

时间:旧时压岁钱在汉代,电子红包是近几年微信发明的。

来源:关于压岁钱的最早记载是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赢钱,或者大赢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硬币形状的辟邪物,供佩戴和享用。

硬币上有文字和各种吉祥的话,如“万岁,一千年”,“世界和平”,“消除灾难和邪恶”。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辰等各种图案。

这是压岁钱。后来变成了红包,还好红包没给。微信红包出现在2014年4月14日。扫一扫就能拿到微信红包。

2019年2月10日,微信正式发布2019年春运数据报告。从除夕到初五,8.23亿人收发微信红包。

据说今年有新的红包功能。

风俗名称13:封城过年

时间:2020年春运+武汉

来源:2020年1月22日,国新办在发布会上发出明确信号:原则上建议外地人不要去武汉,武汉市民无特殊情况不要走出武汉。

1月23日凌晨,武汉YQ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报,10时起,机场、火车站暂时关闭。除夕夜,武汉“关门”!

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这是党中央和GWY做出的英明决策!”李兰娟说。

我在武汉有很多好朋友,我知道武汉在那个春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太棒了!当然,只看大多数人的行动,不看日记。哈哈。

风俗名称14:非必要不返乡,返乡就要再“加码”

出场时间:2021年春节

来源故事:

GWY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XG肺炎YQ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有条件的要引导农民工留在就业地过年。

近期,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台了建议。春节期间不要回家,鼓励d性休假,提倡留在单位就地度假。

风俗名称15:群众返乡过年防疫禁止“一刀切”

出场时间:2022年春节

来源故事:

近日,针对一些人被阻止回家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觅风表示,一些地方的一些做法必须立即进行整改。

包括“低风险地区人员不得返乡”、“返乡人员需自费集中隔离”、“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时间随意延长”等。

[衷心的祝福]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关于祈福的习俗和传统数不胜数。当然还有春晚、网络春晚、禁播等新习俗。

这些估计我们都不陌生。也希望所有看完这篇文章的伙伴,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平安回家,新年快乐。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好运,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553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4
下一篇 2022-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