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艺术活动日趋丰富、活跃和多样化的当前,特别有必要注重国民艺术素养的培育和研究。这是因为,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掌握艺术活动的创作、生产、宣传、发行及流通等环节的艺术家、文化产业及媒体等,总是更加主动和权威的一方;而普通公众则往往是被动的一方,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发言权和干预权。在这里我想批评一下电影《三q拍案惊奇》。这部电影在宣传海报上总是冠之名导演的新作这一显赫身份,但公众实际观赏影片时,却见到的是一群嘻嘻闹闹、打打杀杀、奇奇怪怪的人—尽管其在视觉奇观方面的营造颇为吸引人。面对宣传内容与影片实际内容之间存在的悖逆,一部分观众难免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以及相应的对影片题旨的逆反心理。这种悖逆情形,是影片制作方的刻意,还是公众自己过于盲从?这样的悖逆究竟应该视为电影的常态还是反常态?这些固然需要从制作方和宣传媒体等方面去总结,但无疑同时也该从公众自身方面找原因,从而就必然涉及观众对待电影这种艺术门类的基本素养问题。实际上,正是随着艺术活动日趋丰富、活跃和多样化,公众的艺术素养及其积极性尤其需要自觉地调动起来并发挥作用,直到他们能成功地在艺术活动中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由此,不妨简要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培育及其意义问题。怎样通向国民的艺术素养?首先要看到,国民艺术素养是国民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文化?文化确实常常是高雅的,但又不能被绝对的高雅化或珍稀化,仿佛高不可及。文化既有珍贵的层面,也有日常的层面。文化中既有珍稀的“蓝珊瑚”,也有普通的“白珊瑚”。英国思想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 d,1882-1888)把文化视为人类创造出来的完美知识体系。“文化即探讨、追求完美”。“文化以美好与光明为完美之品格”。这是在突出文化的高雅品位。“文化认为人的完美是一种内在的状态,是指区别于我们的动物性的、严格意义上的人性得到了发扬光大。人具有思索和感情的天赋,文化认为人的完美就是这些天赋秉性得以更加有效、更加和谐地发展,如此人性才获得特有的尊严、丰富和愉悦。他主张用这样的文化去教育或熏陶人。但后来的文化批评家威廉斯(Raymond Wi l l i ams,1921–1988)转而强调“文化是日常的”,突出文化的平常性或日常特质,提醒人们关注新兴的平民文化、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的文化普及作用。我们中国传统讲“道不远人”,意思是相通的。可见文化并非缥缈...
初中生的艺术素养怎么写举办校园文化艺术2113节5261的活动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410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653工作,丰富校园文版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权素质和能力,培养广大学生“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向社会各界展示学生乐观积极、敢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