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京剧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是中国国粹国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北京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京剧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0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著名传统戏剧还有昆曲、河北梆子、评剧等。
02
烤鸭技艺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十大美食之一、北京著名菜式,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北京烤鸭有挂炉(明火)、焖炉(暗火)、缸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味鲜美,深得中外人士赞许。北京烤鸭分为挂炉烤鸭和焖炉烤鸭两大流派,而全聚德的挂炉烤鸭技艺和便宜坊的焖炉烤鸭技艺也是两派的代表,都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舌尖上非遗项目还有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等。
03
北京皮影戏北京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先后形成东城、西城两大派别。北京皮影戏形成期长,表现手法独特,表演、声腔、造型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艺术特色。其声腔吸收北方昆曲、京剧、曲艺等的声腔曲调,自成一格,表演细腻夸张,有一些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如影人照镜子、流眼泪、梳妆打扮等动作细节都表现得十分真切。北京皮影戏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与唐山皮影、海宁皮影戏、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等一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中医针灸、中国珠算等。
04
北京兔儿爷北京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是北京地区中秋吉祥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影响极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兔儿爷制作的技艺其表演手法夸张、简练,作品讲究对称,平衡,其彩绘工艺更是十分细腻,需有很高的彩绘功底造诣。其制作完全凭艺人用手捏塑而成,技艺手法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贴、插等等常用手法。北京兔儿爷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北京兔儿爷,北京泥塑代表还有北京泥人张,与天津“泥人张”同宗同源,也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与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并称燕京八绝,也是北京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京景泰蓝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为祖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景泰蓝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
京绣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一种以刺绣为主的中国古代传统刺绣工艺品,为“燕京八绝”之一,曾与苏绣、湘绣、顾绣并称为“四大绣”,也是北京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京绣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到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格调风雅著称。京绣在色彩上的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讲究平、光、齐、韵、和、顺、细、密这八个字,讲到平、细、匀、光,和苏绣比起来,京绣甚至要超过苏绣。京绣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7
北京料器北京料器,古称“琉璃”,是在中国传统玻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琉璃艺术。清末,料器制造由宫廷转入民间,形成浓郁的北京特色。北京料器制品质地莹润,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玲珑剔透。北京料器有几千种产品,从首饰等日用装饰品到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观赏性工艺品,应有尽有。其中,葡萄常料器是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北京料器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葡萄常料器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8
京西太平鼓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太平鼓自明代起即在北京流传,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太平鼓的制作工艺和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成为门头沟区的民俗文化象征。京西太平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9
北京评书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北京评书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北京评书外,北京著名的曲艺非遗项目还有京韵大鼓、相声、数来宝等。
10
北京灯彩北京灯彩是长期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装饰性传统手工艺品,按使用方式分,它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按制作材料分,包括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金属灯、料丝灯等多个品种。北京灯彩制作技艺较为丰富,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都是其重要的技术手段。北京传统的灯彩活动主要在元宵节举行,后来逢到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也都要张灯结彩。北京灯彩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北京绢花北京绢花古称头饰花,北京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称“京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北京绢花起源于明朝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大街,是以丝、绸、缎等为原料,经凿、染、握、攒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2008年6月7日,北京绢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