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ohu
[外文]:island arc
位于大陆边缘与海沟平行排列的弧形列岛。其分布与海沟一致,以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主,是分开大洋盆地和边缘盆地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也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活动带。岛弧向大洋方向外凸的一侧是与之平行的海沟,凹入一侧为弧后盆地;它与海沟和弧后盆地共同构成沟弧盆系。一个岛弧纵向延伸长几百至几千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全球岛弧(包括山弧)总长度达40000公里。上田诚也等认为具备下列3项条件的地区即可称为岛弧:
(1)有现代火山作用;
(2)伴有与之平行的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
(3)有深度大于70公里的地震震源。故岛弧不仅限于海洋中的弧形列岛,也应包括中美洲、南美洲西海岸的弧形山脉(山弧)。
分类按岛弧的地貌特征岛弧可分为:
(1)单弧型,由一条平行于海沟的火山岛弧组成,如千岛弧,日本列岛弧;
(2)双弧型,由平行于海沟的一条外弧(现今无火山活动的或沉积的岛弧)和一条内弧组成(现今仍有火山活动),如印尼群岛弧;
(3)多弧型,是在双弧型的陆侧还有一条残留弧(没有现代火山活动)。根据弧后盆地的有无(如西太平洋的岛弧都有弧后盆地,而南美洲安第斯山链后面无弧后盆地),弧后的构造活动性(挤压、拉张或兼有剪切)等不同特征也可作为岛弧分类的标志。
特征(1)岛弧是剧烈的火山活动区,以钙碱性系列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的特征为主,也有玄武岩。火山岩带之下还有同源的侵入岩。火山岩有分带性。邻近海沟有拉斑系列火山岩,位于浅源地震震源带上面。钙碱系列火山岩的分布离开海沟较远,主要在岛弧带上,深部形成成分相当的英云闪长岩质花岗岩类岩石,位于中源地震震源面之上。碱性系列火山岩的分布在岛弧带内侧,位于深源地震震源面的上面,各类岩浆源深度与震源深度关系密切。
(2)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不断上升,遭受剥蚀,碎屑物质被输送到深海沟及弧后盆地之中,形成浊积岩或硬砂岩及粗砂岩。岛弧区还常有变质岩带出现。岛弧外侧为高压低温型变质带,内侧为高温低压型变质带,两条变质带因受倾斜的震源带控制而相互平行,称双变质带。
(3)地震活动。全球的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在岛弧(山弧)地带。浅源地震多位于海沟一侧,中、深源地震则位于岛弧之下和靠近大陆一侧(见贝尼奥夫带。
(4)岛弧为正重力异常,自由空间异常幅度约为100~200毫伽。地壳平均热流量为1.5HFU。沟弧盆系有显著的热流异常,在海沟一侧热流低于正常值,在火山岛弧一侧和弧后盆地热流高于正常值。低热流是由于冷而致密的洋壳潜没于上地幔所致,而高热流是由于上地幔物质上涌所引起的。
成因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洋岩石圈随着地幔对流从洋中脊生长扩张,而在相应的活动大陆边缘俯冲潜没(见俯冲作用),岛弧就是大洋板块俯冲潜没过程中上冲侧因隆起所造成的。
- 参考书目
- M.塔尔沃尼等编,郭令智等译校:《岛弧、海沟和弧后盆地》,海洋出版社,北京,1984。(M.Talwani,W.C.Pitman Ⅲ,eds,Island Arcs,Deep Sea Trenches and Back-Arc Basi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Washington,D.C.,197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