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odong shuo
[外文]:undation hypothesis
地球内部岩浆物质因重力及地球化学的分异作用,引起地表升降波动的造山成因模式。波动引起轻物质软流上升形成隆起的地瘤,重物质下沉成地陷。波动继续发展,地瘤和地陷可以或原地或水平迁移发生相互转化,并且随着地瘤斜坡的发展,由于重力作用而使上覆岩层褶皱和逆冲。这一假说由范·贝美伦于1933年根据印度尼西亚岛弧海沟带的地质演化史提出的。印尼岛弧海沟带的重力异常和分异作用极为明显,据此,他认为地下物质渐次降温导致浅部硅铝层内物质分布不平衡,并由深部物质迁移来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在深层和浅层之间(或硅铝和硅镁层之间)产生新的花岗岩类岩浆。这种作用在陷落区分异强烈、引起隆起。至60、70年代,范·贝美伦修正了波动说,他把波动按规模大小分为若干等级,认为深达下地幔的巨型波动可引起大范围的大陆裂解和漂移,而小的波动则只引起局部构造。
E.哈尔曼于1930年提出振荡说,以垂直振荡运动形式解释大规模地壳造山运动,首次用地瘤和地陷来描述所形成的隆起和坳陷。范·贝美伦的波动说先承哈尔曼的振荡说,成为40、50年代以地槽学说为基础的大地构造学的构造运动基本理论。振荡运动、波浪运动、放射热深层分异说甚至脉动说,都是波动说的一些改进认识,它们都以垂直运动为主要特征,属固定论的构造运动假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