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 jiaxi
中国物理化学家。原籍台湾省台南县。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思明县(今厦门市)。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7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化学系进行人工放射性卤素同位素的化学浓集以及同位素交换反应化学动力学的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研究。1939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在著名化学家L.C.鲍林指导下,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在参加美国国防研究过程中,曾在燃烧与爆炸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和校长助理等职。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1958年参加了福州大学的创办工作,并于1960年任该校化学系教授、副校长。1958年他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华东(后改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前身福建化学研究所一所和技术物理研究所一所,后任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78年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当选为理事长。他还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增设委员及分子结构和光谱工作委员会国家代表。
卢嘉锡专长物理化学,特别是结构化学。他的主要成就有:通过晶体和分子结构测定,证实了W.G.宾尼和G.B.B.M.萨瑟兰根据量子化学理论分析提出的过氧化氢的分子构型;定出了氮化硫(S4N4)及其同类物雄黄和雌黄等非过渡元素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根据对双氮分子充分活化作为主要矛盾进行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 MoFe3S3网兜状原子簇结构“福州模型Ⅰ”,进一步发展成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的“福州模型Ⅱ”,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对Mo-S、Fe-S、Mo-Fe-S过渡金属元素簇合物的合成和反应,组织和开展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元件组装设想”,以四元环型过渡金属M、M′原子“簇元”作为基本“元件”,阐明了单烷型、重烷型过渡金属元素簇合物的“自兜”合成反应的原理。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提倡科技人员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所著《结构化学研究中若干辩证法问题》的论文,得到哲学界和科学界的好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