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介绍

关于山西省介绍,第1张

关于山西省介绍

[拼音]:shanxi Sheng

[外文]:shanxi Sheng

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简称晋。介于北纬34°35′~40°43′,东经110°15′~114°33′。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面积15.60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2875.9014万。辖6地区、6地级市、7县级市、93县。省会太原市。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上主要属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大致为南北向的穹窿地块,中央局部断陷。境内地层,除上奥陶系至下石炭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前震旦纪的基底,经数度区域性变动和变质,形成紧密的褶皱和北东东向的断裂;晚期加里东至早期华力西运动,本省处于隆起状态;燕山运动以断裂为主,构造线方向北北东;喜马拉雅运动继承和发展了燕山运动,形成雁行排列的地堑式盆地,其中以大同—静乐断陷和太原—临汾断陷规模较大。第四纪有黄土堆积和沉积。新构造运动活跃,是中国地震强度大、频度高的省份之一。从公元前231~公元1983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09次,其中有两次8级地震。

矿物资源丰富,尤富煤,素有“煤海”之称;其次是铝、铁、铜等金属矿物和耐火粘土、硫、磷、石膏等非金属矿物。煤种齐全,埋藏浅,储量多,主要含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主要分布于大同、宁武、太原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等煤产地。铁矿类型多、产地多、但富矿少,矿石可选性差。铜矿主要蕴藏在中条山地区,属细脉侵染型矿床。铝土矿属中石炭统沉积矿床,分布在孝义、阳泉、保德、原平、平陆、沁源等地。

山西处于中国黄土高原东部,通称山西高原。境内高低悬殊,最高为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是华北第一高峰;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180米。全境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与其东侧华北平原和西侧陕北高原比较,呈整体隆起。在高原中央插进了包括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在内的一列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盆地带以东是以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为主体的山地和构造高原,以西是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和晋西黄土高原。全省分为东部山地、中部盆地、西部高原3地貌区。

气候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地区差异大,垂直差异常大于水平差异。南部运城盆地和沿黄河谷地热量丰富,永济年均温1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4563.2℃,无霜期221.5天,属暖温带,接近亚热带;北部右玉热量最低,和永济相比,年均温低10.2℃,积温少2338.8℃,无霜期短99.3天,属温带。省内暖温带与温带的分界,大致沿恒山—内长城一线,此线以北极端低温多在-27℃以下,冬小麦难以越冬,为春小麦区。温度的地区差异大,使山西农作物具有多样性,既能种耐寒的莜麦、胡麻等,又可种喜温的玉米、棉花。中条山南毛竹生长良好,雁门关外不见枣、核桃。山西年降水量多在400~600毫米。五台山年降水913.3毫米,是山西降水量最多之地。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省境各地历年降水量悬殊,多雨年为少雨年的2~3倍;年内降水约60%集中于7、8、9三月,且多暴雨。由于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不能涵养水源,故旱情较普遍。此外,干热风、霜冻、冰雹、大风均为影响本省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水文

省境西部与南部河流属黄河水系,北部与东部属海河水系。黄河干流流经本省西界及西南界,龙门的径流量为 381亿立方米。境内以汾河最大。径流量达26.5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连年天旱、地下水开采加大及水源涵养条件恶化等原因,各河水量多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各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水量占全年1/2,表现了夏雨型河流特色。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清水径流量为65.5亿立方米,洪水径流48.5亿立方米,地下水排泄量27.75亿立方米。著名大泉有朔县神头泉、平顺辛安泉、平定娘子关泉、霍县郭庄泉、洪洞广胜寺泉、临汾龙子祠泉、太原上兰村泉、晋祠泉、柳林泉、阳城马山泉、晋城三股泉等。

土壤

全省土壤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都有显著差异。以垂直变化而论,大致在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1600~22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高阶地为褐土、灰褐土、栗钙土分布地,盆地内较低部位及河谷两岸有草甸土和浅色草甸土。地带性土壤为褐土、灰褐土和栗钙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以东、恒山以南高阶地和丘陵区,是省内最好土壤。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间韩侯岭为界,以南是碳酸盐褐土,以北是淡褐土。碳酸盐褐土粘化程度较高,尤以土层中部为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强。淡褐土较碳酸盐褐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较粗。恒山以北为栗钙土。吕梁山为西、昕水河以北黄土丘陵区为灰褐土,土质疏松,侵蚀严重,土壤肥力低。本省各主要盆地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之地有盐碱土,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次为太原和忻州盆地。50年代以来,部分盐碱地得到改良。

动植物

原始植被几全遭破坏,多为次生植被。省境东南部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高山地多辽东栎、鹅耳枥、栓皮栎、桦、杨等阔叶杂木林;较低山地为油松林、白皮松、侧柏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此外以柔毛绣线菊、胡枝子、沙棘、荆条、酸枣等中旱生落叶灌丛居优势。中部以中旱生落叶灌丛和针叶林为主,次为落叶阔叶林。乔木以云杉、细叶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白桦、山杨、辽东栎为主,灌丛有柔毛绣线菊、胡枝子、毛榛、黄蔷薇、沙棘、虎榛子等。北部和西北部为半干旱疏林草原,优势植被有本氏针茅、茭蒿、达乌里胡枝子、狗尾草等,山地有白桦、山杨、落叶松等次生林分布。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甚多,有鸟类290多种,哺乳类74种。属于国家保护者有褐马鸡、黑鹳、大天鹅、鸳鸯、鹿、猕猴、石貂、原麝等18种。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2个自然地理区:

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

本省大部属此区。包括4亚区:

(1)晋东南高原亚区。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所环绕,山间多小盆地,有广灵、灵丘、寿阳、阳泉、黎城、长治、晋城、阳城、垣曲等。盆地内农业发达,河流切割较深,灌溉不便。

(2)晋中盆地亚区。自北向南有忻州、太原、临汾、运城4大盆地,灌溉条件优越,低洼处土壤有盐渍化现象。

(3)吕梁山亚区。北段分芦芽山、云中山两支,其间为静乐盆地;中段主峰为关帝山,呈穹窿状;南段分割破碎。

(4)雁北盆地亚区。大部是海拔1200~2000米的山岭,间有山间盆地,以大同盆地最大。农作一年一熟,受干旱、风沙、盐渍影响大。芦芽山、关帝山、五台山尚有成片林地。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

吕梁山以西属之,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分割为塬、梁、峁多种黄土地貌。风沙对农业也有威胁。

发展简史

山西是中国古文明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其中襄汾“丁村人”遗址(见丁村文化遗址),是中国极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全省。晋南地区是远古文化的发达区,传说唐尧虞舜、夏禹均曾建都于此。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山西,先称唐,后改称晋。春秋时期,晋发展为黄河流域的强大国家。今侯马古城即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故址。战国时,晋中河谷盆地开发。春秋战国时有绛(今新绛)、安邑(今夏县北)、平阳(今临汾)、晋阳(今太原市晋源)等城市兴起。秦汉时期属河东、上党、太原、雁门等郡。河东郡是全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有铁宫四处。此时,山西南部农业发达,所开番系渠引黄河、汾河水灌溉,河东、上党、太原等郡有大量粮食沿汾河漕运京畿(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经济凋敝。由于游牧民族南迁,致使境内大量农田变为牧场。公元398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将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今大同),后统一黄河流域。自4世纪初至6世纪后半叶,平城、平阳、晋阳先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城市。

隋代山西分为十三郡,置河北道行台于晋阳。河北道管辖区域相当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河南、山东的一部分,晋阳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政治、军事中心。唐朝于山西置屯田,劝农桑,兴水利,经济得以繁荣,“河东殷富”。但山西成为全国主要伐木区,森林日渐消先,湖泊渐涸,泉水大量减少,自然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唐朝中后期,突厥族的沙陀一支几经迁徙,进入山西北部。五代时期,沙陀族以山西为根据地,夺取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政权。以太原为陪都,称北京。

明代山西属山西布政使司,设大同、太原、平阳等府和汾、沁、泽等州。元末明初,山西因受战祸较少,成为平原居民的避难所,人口剧增。明初从山西和中南部的泽(今晋城)、潞安(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太原等地区大量移民到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明推广植棉,发展蚕桑,所产潞绸驰名天下。潞安府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之一。晋南盐池盛产湖盐,为山西大宗出口物。在盐、绸业发达的基础上,山西商业甚为活跃,商人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清始称山西省,人口较明时少,工农业生产衰弱,但商业仍有发展。经商范围扩展到东北三省和和内外蒙古。清中叶汇总业兴起,出现近代史上有名的山西票号,经营地区主要在平遥、祁县、太谷,所设分号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并远达日本、俄国。山西票号一度控制全国金融。

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山西僻居内地,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较晚,资本主义发展较沿海各省晚。1907年正太铁路和1937年同蒲铁路通车后,交通改善,工农业发展。太原、阳泉等地先后建立起采煤、炼铁、军火、纺织等现代工业,粮、棉生产也有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经济虽然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内地工业较有基础的省份。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山西人口2875.9014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8.72%,高出全国的平均比,反映了山西工矿业较发达的特点。人口平均密度为184人/平方公里。以太原等城市郊区人口最密,达400人左右。次为晋东南、晋南、晋中、忻定的盆地区,约200~300人。大同盆地和晋东山地各县约100~150人。西山地区各县人口最稀,约为50~100人。

汉族居民占总人口的99.75%。另有回、满、蒙古、朝鲜、壮、藏、苗、维吾尔、瑶、土族等34个少数民族,以回族较多。

经济概况

山西是中国内地工业较发达省份,以重工业占优势(占71%),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铝、铁、铜、石膏、盐等均居全国前列,此外有硫、铅、锌、黄金、钴、云母等矿藏。50年代以来,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工矿企业,形成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

(1)煤炭工业。山西省是中国的“煤海”,全省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37%,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350多亿吨,占全国30%。有5个主要大煤田:沁水煤田,包括阳泉到晋城一带,占全省煤田面积1/2,为山西最大煤田,以无烟煤为主;大(同)宁(武)煤田,以气煤为主,为优质动力煤和炼油化工用煤;西山煤田,位于太原西南,以焦煤、肥煤、瘦煤为主;霍西煤田,位于汾河中游东西山之间,以主焦煤为主;河东煤田,位于晋西黄河沿岸,以肥煤、焦煤、瘦煤为主,有优质炼焦煤和炼油化工用煤。全省煤田具有储量大、质量好(炼焦煤占探明储量57%),品种齐全,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好,建井投资省(比南方建井投资省1/2)等优点。且邻接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区,与上海、沈阳、武汉等亦相距不远,交通方便,建设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优越。

全省现有大中型煤矿240多座,1990年产煤2.859亿吨,占中国总产量的26.5%,已跃居世界少数巨大煤炭基地之列。所产煤2/3以上调往省外,供应中国26省、市、自治区,并大量外销出口。主要有大同、阳泉、西山、汾西、潞安、晋城、霍县、轩岗等 8大矿区。大同煤矿年产煤约5600万吨,主产优质动力用煤,为中国最大煤矿。阳泉煤矿是中国最大无烟煤产地,年产1400万吨。西山煤矿主产炼焦煤,产量亦达千万吨以上。除阳泉、晋城煤矿生产无烟煤外,其他各矿多以生产炼焦煤为主。

(2)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1990年的发电量为314.16亿度。设备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上的大电厂有9座,以朔县神头电厂、霍县电厂及太原、大同、娘子关电厂规模最大。现正兴建几座大型坑口电站──神头二电厂、大同二电厂、长治漳泽电厂等,并计划在水源丰富的黄河沿岸的河津、保德、河曲、柳林及沁河下游的阳城等地兴建几座巨型火电站。山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已架设大同—北京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和华北地区输送大量电力。

(3)钢铁工业。太原钢铁公司为大型联合企业,拥有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炼焦化工、耐火材料等工厂,以电炉炼钢为主,为中国主要优质钢产地之一。

(4)有色冶金工业。以铜铝采炼为主。铝矿已探明储量8.2亿吨,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孝义、阳泉、保德、柳林等地。利用孝义的铝矿和当地的煤炭、石灰石、水源,在河津建有规模巨大的山西铝厂。太原有电解铝厂。铜矿储量占全国第3位,以中条山储量最大。太原和中条山均有炼铜厂。

(5)机器制造业。以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机车、机床制造为主,以太原分布最多。大同是中国机车和柴油机制造中心之一。榆次建有纺织机械厂。

(6)化学工业。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发展化学工业(尤其是是煤化工)的条件优越。以酸碱、化肥、塑料和药物生产为主。太原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中心,亦为全国化工基地之一。长治市东潞安有山西最大的化肥厂。大同、阳泉、运城、原平等地亦有化工厂。

(7)纺织工业。以棉纺为主,并有毛纺、丝纺和人造纤维工业。太原是省内最大综合性纺织中心。其次为榆次、监汾、侯马、新绛、永济等地。阳城有丝纺织厂,洪洞有维尼纶厂。

(8)建材工业。雁北地区的陶瓷原料储量大、种类多。年产硬质高岭土6万多吨,高铝软质高岭土4万多吨。所产陶瓷均属国家精品,是中国五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

(9)食品工业。汾阳杏花村生产的汾酒和竹叶青酒驰名中外。其他食品工业与轻工部门较薄弱。

农业

山西农业历史悠久,但由于滥伐滥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低落。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水利建设,水浇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同时,在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方面亦有进展。

(1)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小麦、玉米是本省主粮。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以晋南盆地各县种植最多,是商品麦主产区。山西中南部多种植冬小麦,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紫金山一线以北热量低,为春麦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第 2位。除晋西北高寒地区外,玉米广布各地,以太行山区各县种植最多。谷子为山西传统的粮食作物,晋东南为主产区,所产“沁州黄”小米以质优著称。高粱性耐涝,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下湿易涝地为其主产区。此外有莜麦、马铃薯、甘薯、糜黍、水稻等。莜麦、马铃薯产于晋西北高寒地区;水稻产于太原西南郊及太原盆地、忻州盆地、临汾盆地低洼地区。

(2)经济作物以棉花和油料为主。棉花产在运城地区和临汾盆地各县,次为晋东南(阳城等县)和太原盆地(平遥、文水等县)。油料作物有胡麻、花生、向日葵等,胡麻为耐寒作物,分布在晋西北高寒区,以神池县产量最多,号称“胡麻之乡”。

(3)畜牧业以饲养大牲畜和猪羊为主,牛占大牲畜1/2以上,多为役畜。以体型高大的良种役用牛──万荣大黄牛最有名。太原市郊和沁源、山阴等县饲养乳牛;和顺、祁县饲养改良肉牛。驴占大牲畜1/4,主要分布在山区,多作驮畜。骡的饲养头数仅次于河北、河南,居全国第 3位。骡马多见于平原农业区。养猪业以中南部盆地各县为主。养羊有历史传统,是中国东部农业区养羊较多的省。主要分布在东、西山区。黎城大青羊是著名良种山羊。

(4)全省林地面积266万公顷,森林覆被率17%,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成片林主要分布在管涔山(宁武、五寨一带)、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黑茶山等林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为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桦等。经济林有核桃、红枣、花椒、柿树等,是中国主要核桃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低山丘陵区,以汾阳、孝义产核桃最多。枣树以晋中和晋南盆地及边山区种植较多,次为晋西黄河沿岸。以糖分高核小的稷山枣最有名。

农业区

根据山西省的农业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地域差异性,可将全省分为7个农业区:

(1)晋南区。包括运城地区和临汾盆地各县。为山西省地势低、热量高(10℃以上活动积温达3800~4500℃)、无霜期长(200~230天)的区域,一年二熟,是棉、麦集中产区。

(2)晋中区。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各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城郊农业发达,是全省最大蔬菜园艺和高粱产区、第二大麦棉产区。

(3)晋东南区。晋东南地区和安泽县。太行、太岳、中条山环绕,中有长治等盆地,人多地少,耕作精细。蚕丝、麻皮、谷子生产居全省之冠,林牧副业发展条件好。

(4)晋东区。五台山到太行山的晋东北各县。境内山岭纵横,土薄石多。河谷盆地以农耕为主,多种植玉米、谷子等,山地丘陵利于发展林牧副业。

(5)晋北区。大同盆地和灵丘、广灵盆地。为地势较高(海拔大于千米)、气温较低的高盆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甜菜、谷子、玉米等,一年一熟。邻接内蒙古,风沙大,宜建立护田林网。盆地中有大量盐碱地需改良利用。

(6)晋西北区。右玉至娄烦和管涔山芦芽山区。为高寒地区,无霜期最短(100~130天左右),主要种植莜麦、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居全省之冠。本区地势高峻,为汾河、桑干河等的源地,应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发展林牧业为主。

(7)晋西区。管涔山—吕梁山以西至黄河沿岸一带。境内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差,粮食单产低,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经济贫困。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搞好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始于20世纪初。到1949年时有石太、同蒲、京绥 3条铁路干线。50年代以来对原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了京原(平)、太焦(作)、长邯(郸)等铁路干支线。至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2330公里,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铁路网。1991年又建成自大同至河北秦皇岛的干线,全长653公里。铁路外运量中煤炭占近90%,其余外运货物主要有铝土、石膏、化肥、钢铁等;入境货物以木材、铁矿、粮食、石油、日用百货为大宗。此外,1990年全省地方铁路在建里程达476公里,其中已开通运营的达110公里。

199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3.07万公里。主要干线有:太原—军渡—陕北;太原—长治—邯郸;太原—茅津渡—三门峡;太原—大同;大同—运城等。

航空有从太原直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及西南、西北的飞机。太原—郑州—南京—杭州的航线也已通航。从太原还有飞往长治的省内短程班机。

参考文章

  • 山西省汾阳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山西省一新型葡萄栽培模式研究通过鉴定果树园艺
  • 山西省育出优质芝麻新品种 已推广种植169万亩经济作物
  •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山西省(Shanxi Sheng)的由来中国地理
  • 山西省农科院油桃新品种通过验收果树园艺
  •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山西省榆次区水产站提醒渔民冬季放养鱼种几点注意事项水产/渔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13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