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旱区地理介绍

关于干旱区地理介绍,第1张

关于干旱区地理介绍

[拼音]:ganhanqu dili

[外文]:geography of arid region

研究干旱地区(包括半干旱地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和利用的领域。

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将干燥度大于 2.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度1.5~2.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等机构提出的荒漠化图以干旱指数来确定干旱区界线。P表示降水,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计算的,考虑了大气温度、风和太阳辐射。的地区为极端干旱区,的地区为干旱区, 0.20<的地区为半干旱区。

由于半干旱区也具有与干旱区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在干旱区的研究中也包括半干旱区在内。

特征

干旱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干旱、降水极少、蒸发旺盛。全年的降水常集中在一个短促的时间内。

(2)植被稀疏、旱生特征发育。半干旱区植被主要为干草原,干旱区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和荒漠。干旱区生长的植物一般具有矮小、少叶或无叶、带茸毛或带角质、耐旱、耐盐、生长期短、根系发达等特征。组成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非常贫乏,但是植物生长型多样,有旱生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半乔木等。

(3)内陆水系。在雨量稀少、蒸发旺盛而降水又易于渗漏的条件下,干旱区几乎没有当地地面径流所形成的河流,绝大部分干旱区属于无水外泄的内陆流域,多数河流流向盆地中心或低地,常因强烈蒸发而中途干枯。

(4)风力作用强盛。风是干旱地区最活跃的营力,干旱区风沙频繁,风成地貌广泛分布。

(5)人口密度小,畜牧业发达。干旱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农业活动也主要在绿洲进行。其他广大地区人口稀少,许多地方无人定居。整个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曾提出干旱区人口临界指标为每平方公里 7人,半干旱区人口临界指标为每平方公里20人。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分布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的副热带和北纬35°~50°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见图)。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在非洲的面积最大,在欧洲的面积最小(见表)。

中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半干旱区分布东起东北平原西部,西到内蒙古中部和宁夏的盐池一带。半干旱区以西则为广阔的干旱区,其中贺兰山以东地区干燥度为2.0~4.0,属于荒漠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阿拉善地区、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等,干燥度为4.0~20.0,属于干旱荒漠地带,而在新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地区,年雨量在50毫米以下,干燥度可达20~60,为极端干旱荒漠地带(见彩图)。青藏高原干旱地区包括柴达木盆地、羌塘高原、昆仓山──阿尔金山和喀喇昆仑山。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包括柴达木盆地与羌塘寒漠以东,除东南角半湿润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研究简况

中国在古代对干旱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尚书·禹贡》和《隋书·地理志》有关于沙漠的记载。近代,有许多外国人到中国干旱区进行考察,如瑞典斯文·海定曾多次到过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及西藏。但较全面地研究干旱区地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50年代,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新疆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查明了新疆宜农可垦荒地的面积,提出新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合理布局远景设想的方案;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对青甘地区经济和矿产、河西土壤、农牧调查及生产力配置等进行了研究。1957~1959年,中国科学院沙漠综合考察队和治沙队,对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的沙漠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时期沙漠的变化、沙丘特征及风沙运动规律等进行了全面普查。中国地理学家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地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沙漠沙丘类型的划分系统。以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对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治理区划等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长期试验站(见彩图)。1985年,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成立干旱区半干旱区委员会,对全国干旱区进行调查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区研究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为此设立了干旱区研究咨询委员会。德、英、法等国在非洲干旱区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对撒哈拉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古沙丘和湖泊沉积物的孢粉研究,以及C-14测年的统计分析等,查明了在第四纪时期,特别是在晚冰期和全新世的古气候变化和沙漠变迁的历史。在苏联中亚和中国沙漠地区,大面积采用成本低廉的草方格沙障,配合栽植沙生植物固定流沙,已取得明显成效。澳大利亚开展的干旱区研究工作包括土地的勘测和规划、待开发水源的调查及化验、改进管理制度以限制载畜量等。

研究内容

干旱区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展变化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和途径,注意对干旱区和半干旱自然资源开发后环境变化的规律,如荒漠化和绿洲化的研究等。在开发利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时,不仅考虑大自然本身的特点,还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全面考虑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和人为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研究意义

研究干旱区地理对于开发利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解决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是当今世界上活跃的经济开发区之一,其土地资源、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一些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也可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开发过程中的荒漠化问题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已引起当前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前干旱区研究中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2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