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日尔介绍

关于尼日尔介绍,第1张

关于尼日尔介绍

[拼音]:Niri’er

[外文]:Niger

非洲西部内陆国家,邻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乍得、尼日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和马里。面积 126.7万平方公里,人口594万(1984)。全国分7个省。首都尼亚美。

自然条件

全境大部分为平坦单调的高原,海拔360米以上,中、北部地势较高,海拔700~1000米。受发源于阿伊尔高原河流的切割,北部形成若干岛状山地,塔泽尔扎伊特山区的格雷本山海拔2000米,为全国最高点。东北部由西往东为贾多、曼盖尼和奇加伊高原,介于阿尔及利亚阿哈加尔高原和乍得提贝斯提高原之间。阿伊尔高原位于中北部,有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山地,高原东西两侧的泰内雷地区和塔拉克地区,分布大面积沙漠。南部高原呈东西向延伸,长约1440公里,分为4个部分:西部为杰尔马冈达地区,有若干流沙填塞的较大河谷,还有许多古干谷;中部为多奇和马吉亚石质高原,除若干干谷外,还有塔加马砂岩台地;东部为达马加内姆、穆尼欧和库图斯地区,下伏基岩时有出露;最东部是曼加沙质平原地区。有一些古河道遗迹。全国约有 3/5的面积被沙漠覆盖。

气候干热,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荒漠气候,最南部属热带干草原气候。 全年分干季(10月至翌年4月)和雨季(5~9月),年降水量50~550毫米,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每年2~5月,气温逐渐升高至40℃以上。北部全年盛行干燥的哈马丹风,多尘暴。南部除哈马丹风外,有部分时间吹湿润的西南风。其延续时间和影响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境内河流西南部属尼日尔河流域,东南部属乍得湖流域,两流域之间有众多的古干谷。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尔河流经国土西南部,境内长592公里,河水流量变化很大,一年中只1~2月有上游洪水流过,其余时间由右岸季节性河流补给。东南边境临乍得湖,科马杜古约贝河从湖西流入,下游构成尼日尔与尼日利亚的部分边界线。

居民和发展简史

豪萨族人数最多,约225万,分布于南部地区,多务农和经商。桑海、哲尔马族约120万人,居住于西南部。桑海人多务农,哲尔马人擅长手工劳动。富拉尼族约70万人,主要集中于马拉迪和塔瓦两省,多从事游牧业。图阿雷格族约60万人,主要分布于中、北部,一般也从事游牧业。卡努里族人口较少,多居住于津德尔以东地区,从事农业和渔业。此外还有少数图布人和阿拉伯人、欧洲人(主要是法国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4.6人。人口增长较快,198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9‰,高于世界平均值,接近非洲平均值。人口分布悬殊,广大中北部沙漠地区除少数绿洲外,渺无人烟;绝大多数人口集中于约占全国面积 1/4的南部地区。城镇居民约占总人口13%(1981),主要集中于尼亚美、津德尔、马拉迪、塔瓦以及绿洲城市比尔马和北部贸易中心阿加德兹。中世纪时国境东部和中西部曾为博尔努王国和桑海王国的一部分。15世纪在北部建立了阿加德兹苏丹国。19世纪末法国逐步入侵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后被并入“法属西非”。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独立,成立尼日尔共和国。

经济地理

因受长期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初遇特大旱灾,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伤。1974年以来,大力开发铀矿,推动农牧业生产,经济增长较快。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73年增长3.7倍。

国民经济仍以农业为主。1980年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总产值45%。境内沙漠广布,耕地面积不大,约34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7%。灌溉面积仅3.6万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还有木薯、小麦、大麦等。小米广种于南部耕作区,玉米分布在尼日尔与尼日利亚边界附近地区和尼日尔河流域。自然条件差,旱灾频仍,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1974年以来,政府采取增加农业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1979年粮食产量超过160万吨,1982年达200万吨,成为西非萨赫勒地区唯一自给有余的国家。主要经济作物是花生、棉花和甘蔗。花生主要分布在津德尔和马拉迪周围地区,棉花分布于多索附近地区。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尚未恢复到1973年大旱前水平。天然牧场广阔,畜牧业以养牛、羊和骆驼为主,1982年依次为348.7万头、1061万只和47.1万峰。

采矿业,特别是铀矿开采,近10余年来发展迅速。1980年铀矿开采和加工产值占国内总产值11%。阿伊尔高原阿尔利特的丰富铀矿发现于1959年,探明储量28万吨。1971年开始开采,当年产铀矿砂400余吨;1983年增至4360吨,成为非洲最大的产铀国之一,居世界第四位。铀矿砂主要输往法国,近年来,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70~75%。迅速增长的铀矿收入,改变了尼日尔的经济面貌。境内其他矿产资源也较丰富,如阿伊尔高原的锡、萨伊的铜、塔瓦的磷灰石、阿加德兹的煤等。在乍得湖附近还发现了油田。

制造业薄弱,1980年产值只占国内总产值5%。主要是农牧产品加工,有花生榨油、轧花、碾米、面粉、屠宰以及纺织、小水泥等工厂。还有肥皂、啤酒、软饮料、金属制品、农业机械等工厂。多集中于尼亚美和马拉迪。电力生产全部是火力发电,约一半用于铀矿开采,电力尚不能满足国内需要。

境内尚无铁路。全国共有全天候公路1.35万公里。主要公路是从马里的加奥经尼亚美向东至津德尔和从阿尔利特到塔瓦的“铀矿之路”。进出口货物需要通过邻国贝宁的科托努和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转运。传统的运输方式仍占有重要地位,如北部的骆驼队和河湖上的小船。航空有初步的发展,尼亚美有国际机场,塔瓦、马拉迪、津德尔、阿加德兹和阿尔利特有小型机场。

参考文章

  • 尼日尔“W”国家公园建筑与名胜
  • 尼日尔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26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