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腹足纲(化石)介绍

关于腹足纲(化石)介绍,第1张

关于腹足纲(化石)介绍

[拼音]:fuzu gang (huashi)

[外文]:Gastropoda(fossil)

腹足纲是软体动物门的一纲,最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内脏囊经过扭转,结果形成左右不对称的体制,而与其他软体动物不同。腹足类在地质历史中出现早,繁衍快。广泛产于从寒武纪至现代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层中。

硬壳形态

腹足类一般具一个不分隔的单壳,也有无壳者,极少数的种类具双壳,称双壳腹足类。螺壳的形状依属种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有笠状壳、盘旋壳、锥形壳、塔锥壳、梭形壳、蛹形壳和旋锥壳等。螺壳的始端为胎壳,胎壳产生之后,继续增长的壳质沿壳轴旋转360°为一螺环。根据螺环旋转松紧的不同,可分为松旋壳和紧旋壳两类。松旋壳壳体中心留有宽窄不一的洞隙,称脐,脐一般位于壳体的底部,也有位于顶部的;紧旋壳螺环的内壁紧旋形成坚实的壳轴。壳体的最后一环称体螺环或末螺环。末螺环之上的所有螺环统称螺塔。各螺环之间的接触线叫缝合线。末螺环上具一壳口,壳口的形状、大小及口缘的简繁视属种的不同而异(见图)。

一般来说,如将壳顶朝上,壳口对着观察者,壳口位于壳轴右侧者称右旋壳,在左侧者称左旋壳。左旋者,生殖器官位于头足团的左侧。腹足类中的多数种类具有右旋壳,少数是左旋壳。螺壳的顶端为壳顶,相对的一端为壳底。远壳顶的一端为前方,近壳顶的一端为后方。口侧是腹侧,相反的一侧是背侧或称离口侧。壳口的边缘叫口缘。与螺环邻接的口缘部分称内唇;与螺环相离的口缘部分称外唇。某些种类的外唇上具缺刻和裂口。裂口为肛管的出口在外唇上遗留下的痕迹,裂口深凹,两侧平行。由于动物体的逐渐生长,螺壳的增大,外唇上的裂口或缺刻为壳所充填,形成一条旋向的条带称裂带。凡具有缺凹、裂口、前沟或后沟的口缘称为沟口缘,反之,则称为全口缘。螺壳增长的条纹称生长线。生长线的粗细和弯曲的形状,往往可以反映壳口的形状。壳面除生长线外,还饰有多种多样的纹饰称壳饰。壳饰大体上可分为两组:与缝合线相平行的称旋向饰纹;与壳轴平行或与缝合线以某一角度相交者,称轴向饰纹;两者相交则成网状或瘤粒状突起。此外,每组按其粗细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等级的纹饰。某些腹足类螺壳内部还具有各种不同的内部构造作为分类上的依据,常见的有轴旋褶、壁旋褶、颚旋褶和底旋褶。

进化史

已知最早的腹足类可能出现于早寒武世最早期,如YangtzespiraCambrospira等为代表的原始腹足类。这些腹足类的原始性表现在壳体很小,成年壳一般小于5毫米,螺环少,构造简单。至中、晚寒武世,腹足类始渐繁盛,壳体增大,构造渐趋复杂。到了早奥陶世,腹足类进入大量辐射进化阶段,出现许多新的属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志留纪和泥盆纪时,属种续有大量发展。石炭纪时,气候适宜,植物茂盛,除前鳃亚纲继续大量发展外,后鳃亚纲和肺螺亚纲也有不少属种的发现,它们在此时分别进入淡水及陆地环境。中生代,腹足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前鳃亚纲、后鳃亚纲的海蛾螺类和肺螺亚纲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地理分布也更为广泛。新生代时腹足类进入极盛时期。各个亚纲的属种和个体均极繁多,遍布世界各地。

分类纲要

腹足类化石分为3亚纲9目:

前鳃亚纲

大多为海生,少数淡水和陆生:

(1)古腹足目,早寒武世至现代;

(2)中腹足目,石炭纪至现代;

(3)新腹足目,白垩纪至现代。

后鳃亚纲

全部海生:④侧腔目,石炭纪至现代;

(5)翼足目,始新世至现代;

(6)囊舌目,现代;

(7)无腔目,始新世至现代。

肺螺亚纲

大部为陆生和淡水种:⑧基眼目,石炭纪至现代;

(9)柄眼目,白垩纪至现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2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