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npuzhai
[外文]:Kampuchea/Cambodia
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南濒泰国湾,与越南、老挝、泰国为邻。面积181035平方公里。人口714.9万(1984)。首都金边。
自然条件以平原为主。东、北、西三面为山地和高原所环绕。中部平原由海拔 200米以下的洞里萨湖周围冲积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组成,约占全国面积的9/10。洞里萨湖周围的平原十分平坦,长500余公里,宽110余公里,仅在靠近湄公河和东部高原的地区起伏较大,零星散布着黑色玄武岩残丘。平原上河道纵横,多沼泽,主要有湄公河和洞里萨河等,洞里萨湖是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天然水库”。湄公河在境内长507公里,雨季涨水时,河水沿洞里萨河排入洞里萨湖,同时湖区周围的河流也带来丰富的水量,致使湖面扩大,达1万平方公里左右,水深约10米。干季湄公河水位下降,湖水经洞里萨河灌入湄公河,湖面缩小到3000平方公里左右,水深仅1米。湖周围有茂密的落叶林和沼泽林。中部平原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农业地区,是稻谷集中产区。
平原北面的扁担山,呈东西走向,长300公里左右,由致密的砂岩构成,丘陵和陡峭的崖壁交错分布,平均海拔约500米,最高峰达756米;森林茂密,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斜贯西南部、绵延数百公里的豆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奥拉山海拔1813米,为全国最高峰。象山山脉为豆蔻山脉向南的延伸,海拔约1000米,热带雨林繁茂,西南坡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山脉紧逼泰国湾,地势陡峭,多峡谷。湄公河以东是平缓的高原,南北长1000公里,宽50~300公里,是长山山脉的西坡,海拔100~500米,分布着大面积的由玄武岩发育成的肥沃土壤,为主要橡胶产区。川龙河中游森林繁茂,是建筑木材的主要产地。
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全年分干、雨两季,5~10月为雨季,从印度洋吹来温暖潮湿的西南季风,使气温略有降低;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盛吹干燥的东北季风。年平均气温大多高于21℃,平原地区达27℃。11月至翌年1月的气温最为宜人。此后,气温逐渐升高,4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金边的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5℃。全国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10月最多,降水量达252毫米,而12月至翌年3月的总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降水的地区分布也有较大差异,豆蔻山脉和象山山脉西南坡,面临西南季风,雨量较多,高达5200毫米以上;背风坡包括广大平原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从东南角的柴桢省到西北部的马德望省,均有干热的焚风,以7、8月份最明显,影响稻谷的生长。
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左右。多名贵树种,主要有黑檀、紫檀、铁木等。黑檀和紫檀质地细密,尤为贵重。此外,山区还盛产热带药材,如豆蔻、桂皮和檀香等,可供出口;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动物,如象、豹、虎、猴、犀牛和著名的科伯荣牛。大象是重要役畜。矿藏主要有金、铁、宝石、锰、铅、银、煤、钨、陶土和磷等。
居民和发展简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39.5人,是东南亚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中部平原地区几乎集中全国人口的2/3,特别是南部的干丹(每平方公里为226人)、茶胶(161人)、波萝勉(120人)等省人口较为稠密;而边缘山区和高原人口很少,尤其东部的蒙多基里省(1.2人)、北部的上丁省(3.8人)和西部的戈公省(4.3人),是国内人口最少的地区。有20多个民族。高棉族约占总人口的80%,大部分分布在湖滨、河流沿岸,从事耕作业。少数民族有老挝族、泰族、库依族和波族。华人集中分布于金边、贡布、磅湛和马德望等省市。居民主要信奉佛教。高棉语为国语。
公元前境内已有国家出现。公元2世纪后,柬埔寨人已能造船航行海上,并和马来半岛、中国、印度通航。先称扶南,后称真腊。16世纪后改称柬埔寨。因境内主要居民是高棉人,故又称高棉。9~14世纪是高棉王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建都吴哥,创建了吴哥通王城和吴哥寺等,农耕发达,种植浮稻,修筑运河和水库。19世纪中叶,沦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法国又卷土重来。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国宣告独立。1976年定国名为民主柬埔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人民在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领导下,为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而战斗。
经济地理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特别是越南入侵以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耕地占国土面积的18.7%,约34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湄公河、巴塞河及洞里萨湖沿岸地区。粮食作物有稻米、玉米、豆类、甘薯等,其中以稻米为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0%,大多数为水稻(包括少部分浮稻)。稻米为大宗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的70%。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战争的破坏,土地荒芜,稻米产量锐减,致使自给不敷。1981年水稻播种面积只有130万公顷,产量60万吨。稻田主要分布在湄公河、洞里萨湖及其洞里萨河等沿岸地带。经济作用物有橡胶、麻、胡椒、豆蔻、糖棕、热带水果等,其中以橡胶为主,种植面积曾达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区,以磅湛省和腊塔纳基里省较为集中,有大橡胶园。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单产较高,单株胶树平均产胶3.4~3.7千克。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很低。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是碾米和锯木。还有纺织、造纸、胶合板、玻璃、酿酒、炼油、水产加工、电力和水泥工业。主要分布在湄公河流域和泰国湾沿岸。暹粒的传统手工制革和拜林的玉石,均驰名国内外。
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长约13400公里,其中铺面公路3400多公里。铁路有两条:金边一波贝,全长382公里;金边一磅逊港,全长 269公里。水运航道主要依靠湄公河、洞里萨湖及洞里萨河,在高水位时,通航里程约有1500公里。湄公河从桔井到金边终年可通小汽船,金边以下可行驶海轮。航空以金边西面的波成东机场为中心,与东南亚各国有班机来往。金边与暹粒等城市间也有航线相联。
地区经济差异:
(1)中部区,包括洞里萨湖平原和湄公河以西地区,为一宽阔的平原。年降水量1250~180毫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柬埔寨的重要农业区,集中全国绝大部分的稻米生产,其中马德望省有全国“粮仓”之称。加工工业较发达,主要有锯木、纺织、造纸和木材加工等。主要矿产有金、宝石、磷、铁等。主要城镇有金边、马德望、磅清扬、磅士卑等。金边是全国交通枢纽。
(2)西南区,主要包括豆蔻山脉、象山山脉和沿海平原。山脉一直伸向泰国湾,沿海多岛屿和港湾。山脉东西坡的降水量有较大差异,西坡年降水量为2500~5000毫米,东坡在2500毫米以下。经济地位随着通往金边的铁路修成而日趋重要。本区山高林密,人口稀少,盛行游耕农业,种植水稻和旱稻。豆蔻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可供药用。主要工业有水泥、炼油和啤酒等。矿产有金、陶土、宝石等。沿海地区多旅游胜地。磅逊港是全国最大的港。
(3)东部区,大致指湄公河以东的地区,相当于东部高原,雨量由西向东递增,从1800毫米增至3700多毫米。人口稀少,居民多从事游耕农业。为国内橡胶主要产区,其次为玉米产区。广大农村分布小型碾米和酿酒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铜、金、宝石、煤、陶土和磷等矿。
(4)北部区,包括上丁、柏威夏、暹粒等省,离海较远,气温变化大,年降水量1800毫米,西部较少,东部略多。森林茂密,林林采伐业盛。并以传统手工业著称。富铁矿,还有铜、锰、煤等矿。农业以游耕为主。
参考文章
- 柬埔寨金边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柬埔寨缝叶莺的记录、外形特征鸟类知识
- 柬埔寨王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的由来世界史
- 柬埔寨出生的名人大全生活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