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鹿特丹介绍

关于鹿特丹介绍,第1张

关于鹿特丹介绍

[拼音]:Lutedan

[外文]:Rotterdam

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港口。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新马斯河两岸。辟有长32公里的新水道与北海相连,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无须过闸即可进港,外港欧罗波特港深水码头可泊巨型货轮、超级油轮。河口潮高平均1.5米,海轮出入无阻,经莱茵河等航道、公路与铁路网、石油管线通广阔腹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10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5.88万,包括周围卫星城约102.4万(1983)。

城市位于低荷兰地区,地表低平,海拔-1米左右,东北部围垦区卫星城亚历山大斯塔德附近海拔-6.5米,为荷兰最低点。气候冬温夏凉,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最热月(7月)17℃。年降水量 700毫米。9~10月有龙卷风。

历史上几经兴衰。老城原为鹿特河汇入马斯河湾处的渔村,1283年因小型围垦地面得名。1328年修堤筑坝形成渔业港镇。1570年后随着西欧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开辟,成为英、法和德国之间的过境运输港,西欧去北海、北冰洋渔船的备航和起航站。1795~1815年法国占领期间,由于河口淤积,通航能力下降,港市一度衰落。19~20世纪,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通航而复兴,特别是1895年建成通北海的运河新水道,1877年接通市区与南荷兰间的铁路,以及德国的鲁尔区成为欧洲最大工业区以后,港口腹地范围空前扩大,运输条件大大改善,至20世纪初一跃而成荷兰第一大港,为欧洲与亚、非、北美间过境运输繁忙港口。20世纪初开发马斯河南岸岸线,港区不断西延。30年代后建成当时世界最大人工挖掘港口──瓦尔港。1947~1955年港口主体西移至罗曾堡岛,建成可容载重6.5万吨矿船的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60~70年代又根据集装箱等海运新技术和油轮载重吨位的发展趋势,在岛西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公里的贝尔运河,修建欧罗波特港,在滨海浅滩淤积造地修建马斯低地港。港口和工业区面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公里扩大至100平方公里,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最大的货物储存和分配中心。有 400条海上航线通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1978)。年吞吐量2.32亿吨(1983)(1973年高达3.09亿吨),年客运量达100万人次。码头岸线总长37.9公里。自东而西主要港区有马斯、瓦尔、博特莱克、欧罗波特港和马斯低地港。港区水域面积29.1平方公里,其中欧罗波特港与马斯低地港水域面积共19平方公里,可泊50万吨级特大油轮,运河航道可通行30万吨级巨型油轮。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专业仓库和冷藏库,并是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之一,1983年处理集装箱100多万只(其中欧罗波特港80万只),港口货物的集疏运干线莱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铁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连。进港原油除经莱茵河转运外,还敷设输油管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联邦德国、比利时。大宗过境货运占货运总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制品占70%,余为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为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共同体国家。

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贸易中心。市区设有规模较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工业分布于新水道沿岸,以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工业为主。著名的石油化工城市,拥有5个大型炼油厂,年原油加工能力8500万吨,占西北欧总能力的 1/5。造船工业发达,7个大型造船厂拥有30多个浮船坞,生产巨型油轮、货轮和集装箱船等。

功能分区明确。以新马斯河为界,北部是历史上形成的内城,南部主要为港区,两者之间有桥梁、隧道、渡船和铁路紧密相联。内城的西海堤以南新马斯河沿岸为行政中心,保留有昔日的市政厅、圣劳伦斯大教堂等历史遗迹,港务和银行、保险机构集中于此。市中心广场附近是主要商业区。居住区在商业区外围。市中心若干街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基础上,减少建筑用地,增加绿地和空间,铺设宽广道路,修建多层建筑和高层住宅群(以国际贸易中心大楼最为突出),市容大为改观。东郊两湖区和荷兰之角附近海滨为主要游憩地。市内多各种娱乐场所和博物馆。

参考文章

  • 荷兰鹿特丹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3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