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潮介绍

关于赤潮介绍,第1张

关于赤潮介绍

[拼音]:chichao

[外文]:red tide

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

人们很早就发现赤潮现象,在中国古书和西方圣经《旧约·出埃及记》都有记载。732年,日本记录了相模湾和伊豆内海发生的赤潮现象。1831~1836年C.R.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海记录中记述了巴西、智利海面由蓝藻门束毛藻引起的赤潮。20世纪以来,赤潮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多,如日本濑户内海在1955年以前的几十年期间,赤潮只出现5次,1955~1976年竟多达326次。中国浙江镇海、定海和台州一带海域在1933年曾发生过夜光藻赤潮;1952年在黄河口也曾发生过夜光藻赤潮;70年代以来发生赤潮的海域和次数逐渐增多,先后在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湛江港、香港近海等水域发生过赤潮。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别是暖流内湾水域。发生的季节随水温等环境因子和生物种类而异,一般以春夏为发生盛期。

形成赤潮的生物

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已知有40多属、120多种。例如:甲藻类的原甲藻(Prorocentrum)、卵甲藻(Exuviella)、裸甲藻(Gymno-dinium)、膝沟藻(Gonyaulax)、多甲藻(Peridinium)、角藻 (Ceratium)、硅藻类中的骨条藻(Skeletonema)、根管藻 (Rhizosolenia)、角刺藻(Cheatoceros)、菱形藻(Nitzschia)、金藻类中的小等刺硅鞭藻 (Dictyochafibula)和蓝藻类的束毛藻(Trichodesmium)等属的一些种类。不同海区、不同季节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有差异,其中以夜光藻(Noctiluca miliari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膝沟藻、 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原生动物的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等较为常见。

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决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时却呈绿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实际是各种色潮的统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故又称之为“臭水”、“厄水”。

成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其成因至今虽尚未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近海水域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因。在正常情况下,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含量低,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但当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印染和造纸有机废水)和农业废水入海,加之海区的其他理化因子(如温度、光照、海流和微量元素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又有利,赤潮生物便急剧繁殖而形成赤潮。研究表明,有些赤潮生物,在有足够氮盐的海水中可增殖 2倍,若同时加入足够的磷盐可增殖9倍,如再加入维生素B12则可增殖25倍。当加入超过正常海水含量10~20倍的铁、锰时,有些赤潮生物可增殖10倍。这种由污染引起的赤潮,称为“人为赤潮”。由于不同海区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不同种类赤潮生物的生理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关赤潮的成因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危害

赤潮杀死动物的原因主要是:

(1)密集的赤潮生物或其胞外物质堵塞鱼类的鳃,使之窒息致死;

(2)赤潮生物尸体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引起海水严重缺氧,甚至形成硫化物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3)含有毒素(如石房蛤毒素Soxitoxin)的赤潮生物及其休眠孢子,或当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时释放出来的毒素,被海产动物摄食、吸收造成中毒死亡。人若食用了含这种毒素的海产生物,也可能中毒或致死。人们称这种中毒现象为贝类麻醉性中毒。

防治

要以防为主,严格控制过量有机物排放入近海水域,尤其是港湾水域,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加强赤潮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的研究,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理。

参考文章

  • 赤潮是怎样产生的?生态安全
  • 什么是赤潮?生态安全
  • 赤潮的治理方法废水治理
  • 为什么会产生赤潮?地球科学
  • 赤潮生态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3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