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介绍

关于城市化介绍,第1张

关于城市介绍

[拼音]:chengshihua

[外文]:urbanization

通常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城镇化。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本质上是居民由从事农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演变过程。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度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这一过程虽和城市兴起同时出现,但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的城市性质、规模及其发展特点显然不同。因此,现代城市化主要指工业革命时期及其以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

城市化机制

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所造成的农产品过剩和劳动人口过剩,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现代城市化的动力则可概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形成和集聚。这是由于城市是工业空间集中的理想地域,吸引第二产业在城市中形成和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因此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城市规模越大、工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城市对于第三产业的吸引力也越大,使得第三产业在城市中集聚和增长,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又一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使中心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类型及测度指标

从空间系列和起源来分析,可将城市化归纳为几种类型。

(1)向心型和离心型:前者指城市中政府机构、商业服务设施、企业总部以及银行、报社、电台等部门具有不断向市中心集聚的特性;后者指占地多、 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的企业、 垃圾处理厂、传染病院、火葬场以及监狱等部门具有自市中心向郊区扩散的特性,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和飞地型:前者指城市的离心扩展保持与建成区接壤,渐次向外推进;后者指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不连接的新区的扩展方式。

(3)自力型和他力型:前者指由于城市内部人口增长、规模膨胀造成的城市化;后者指郊区或乡村土地利用性质因城市扩展至此而发生变化,迅速建起城市性设施的城市化。

(4)景观型和职能型:前者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后者是指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促进进化的过程,不能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此外,还可分为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积极型城市化和先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消极型城市化。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1)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

(2)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城市化表现方式

反映在地域上有城市范围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两种方式。

(1)城市范围扩大。包括:市中心区的城市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率高,向地下和高层发展,形成高密度、大能量的中核;中间市区(即市中心和市区边缘之间的环状区域)的城市化,表现为填充式发展;外围市区(主要指近郊区部分)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的交通干线向外伸展,工业、住宅以及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等外迁;郊区的城市化,又称郊区化,主要发生在特大城市周围,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一般经历作物的商品化、劳动的商品化和土地的商品化3个阶段,有时可形成卫星城镇。

(2)城市数目增多。包括: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具备城市职能;小城镇的发展;专业城市的发展;海港城市的发展。

世界城市化概况

城市是在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迄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时期以及现代,与此相应,城市化过程也经历了3个阶段。

(1)工业革命前。早期城市包括古代和中世纪的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产品有限,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分布主要集中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中国北部平原、印度河沿岸、 中美洲、 中安第斯山及尼日利亚西南部等地。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多建有防御性的城墙。水路运输发展后,在主要河口、 地中海沿岸、 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兴建了不少城市。其中如地中海的威尼斯、热那亚、中国的泉州,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或重要贸易港。除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外,一般规模都不大。这时期内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才占总人口的3%。

(2)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加强了地域分工,产生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促使工业在地域上集中,吸引人口集中,并促进了产品交换。特别是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以工业和商业经济职能为主的新城市。加上城市本身人口自然增长,城市人口迅速上升。这一过程始于英国,特别是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从106个增至265个,城镇人口比重由26%上升至45%。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等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迅速。至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13.6%。

(3)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以来的现代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经济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据估计,1925年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8.7%;1980年增至41.3%,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950~1970年的20年中,由71个增至157个,1980年达到234个,并出现了墨西哥城、圣保罗、纽约、东京、伦敦、上海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第二,城市职能朝动态、综合方向发展。现代城市,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城市的各种物质供应量、消耗量与日俱增,联系范围、规模日益增大,活动频率不断提高,使得城市职能日趋复杂多样,即有综合性大城市,也有各种专业性城市。在每个城市中,由于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劳动分工加深,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提出更多专业化要求,另一方面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增加,对零售业、饮食业、社会保险、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部门的服务需求增加,使现代城市包括服务、管理、运输、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的第三产业不断加强,朝综合化方向发展。第三,城市空间组织变化。在城市化早期,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地区分工无明显界限,一般生产区和住宅区毗连。即使有些大城市拥有码头、仓库区,但分工不明显。现代城市化使大城市内部产生了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文教区等较明显的地域分工,同时各区间的联系则日益频繁。近30年来,由于现代化交通发展,城市中心人口集中、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和企业逐渐向城市四周扩散,引起市中心人口减少和郊区城市化(即郊区化)。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起了卫星城镇、新的住宅区或工业区,与中心城市组合成城镇群。此外,由于大城市居住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大城市的人口和企业向中小城镇迁移,形成逆城市化。

世界城市发展的速度、特点在各国、各地区是有区别的。主要可分为两类:

(1)较发达地区。根据联合国1979年的划分,系指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苏联,这些是现代城市化发展较早、城市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至1985年城市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71.5%,城市人口总数 7.9亿。但其中各国各地区间差别也相当大。在这些城市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进程减缓;逆城市化和郊区化加速。

(2)发展中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现代城市化开始迟,但速度之快与西欧19世纪时相当。不过发展中地区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主要因为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城市相对繁荣,农村人口为摆脱贫困处境,盲目流入城市。另外,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更加速了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至1985年,城市人口比重虽仅占总人口的31.2%(仅南美洲温带地区城市人口可达74%),但人口总数已达11.3亿,超过了较发达地区。

研究简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化现象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城市地理学对它的研究包括从城市人口增长角度探讨世界性城市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机制、类型和过程。70年代以来对发达国家大城市过密、环境污染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城市化速度过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十分重视。城市化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特点,也为寻求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城市化机制、进程和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章

  • 城市化速率论概述经济百科
  • 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地理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4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