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ongjingdu
[外文]:T挻ky挻-to
日本国首都,全国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位于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东邻千叶县,北接埼玉县,西靠山梨县,南连神奈川县,东南濒临东京湾。一级行政区。辖23个特别区(相当于市)、26个市、7个町(镇)和8个村(包括海上的伊豆诸岛和小笠原群岛)。面积2155.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0.57%,人口1164.9万(1983),占全国总人口9.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404人;其中区部(即23区)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826万(1986),占东京都人口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976人,是东京都的核心区。
自然条件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关东山地,西北部云取山海拔2018米;中部为加治、草花、加住和多摩丘陵,海拔约200米;东部为武藏野、秋留和日野台地,以及荒川、隅田川等冲积低地,海拔分别为150~200米和20米以下。受季风影响大,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高温潮湿;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5.3℃,最热月(8月)26.7℃,最冷月(1月)4.7℃。年降水量1460毫米,降水季节变化较大,降水最多月(9月)降水量193毫米,最少月(1月)降水量54毫米。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常受台风侵袭。
城市形成与发展旧称江户,历史上曾为“武藏国”一部分。原为一片滨海荒地。公元1457年在隅田川筑江户城,规模甚小。市街始建于1509年。1603年扩展江户市街,架设日本桥。江户时代,日本朝廷名义上设在京都,但全国政治中心已移到江户。此后,初步根治了利根川水患,关东平原的农业迅速发展,西部关东山麓种桑养蚕,发展丝织业,江户成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集散地,商业始盛。至18世纪初,人口增至100万以上,超过京都,成为日本第一大城。当时,人口中有近半数属武士阶层,具有典型的消费城市性质。1868年明治维新,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东部地区开发,改江户为东京。翌年将首都从京都迁此。1871年设东京府,1889年设东京市,辖15区,形成府、市双重体制。以后又在东京建立军火、造船、电机和纺织等工厂,成为近代工业的开端。1923年遭受关东大地震严重破坏,后恢复和重建,扩大市区。1932年邻近5郡82町、村并入,增设20个区,共辖35区,称“大东京市”,人口566万,次于纽约,居世界第二位。1943年废除“府”、“市”建制,改称东京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部分市区遭受空袭,1945年人口减少到348.8万。战后重建,1947年调整行政区划,设23个特别区。从50年代起,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1962年东京都人口突破1000万。70年代以来,区部人口减少,但郊区仍继续增加。从1869年建都以来,东京都一直是日本政治中心。
经济日本最大的经济中心。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18%,居首位。全国1/4的公司(总公司)、60%资本在1000亿日元以上的大公司以及 1/3的银行集中于此。商品批发和银行存款余额都居全国首位。产业构成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居优势(67.4%),第一、二产业分别为 0.3%、32.3%(1979)。工业产值占全国7.74%(1982),在都道府县中居第四位。日本最大制造业中心。工业部门以印刷、电机、运输机械、食品和精密机械为主,其中出版印刷业具有悠久历史,是全国最集中的地方,产值约占全国一半; 电机产值占全国1/7;精密机械占全国1/4;皮革及其制品占全国1/3。20世纪20年代,以东京(都心)为中心沿东京湾向南延伸形成京滨(东京—横滨)工业地带。50年代中期以来,沿东京湾向东延伸到千叶县境内,在填海而成的陆地上新建了一些企业,形成京叶工业地带。
交通全国陆路交通枢纽和航空中心。1872年建成日本第一条铁路──京滨线,现有20多条铁路线呈辐射状通往各地。其中高速铁路新干线有东京—博多、东京—盛冈。公路总长 2万多公里。有国家公路通横滨、大阪、新潟、青森和仙台;23区内有一条环形高速公路,连接9条线路,呈放射形向四面八方伸展,组成1号至9号高速公路网,与邻县高速公路连接,通向全国各地。1927年建成第一条地下铁道(上野—浅草),到1980年已有11条线路,总长218公里,客运量平均每天达500万人次。东京湾深入内陆,是天然良港。港内有睛海、丰洲、大井、品川等10多个码头,码头总长19公里,水深7~12米,能同时停靠 180多艘不同类型船只。同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是国际贸易口岸。进口鱼类、肉类、木材、砂糖、蔬菜、 水果等;出口电气设备、 精密机械、钢铁制品、汽车、船舶等。港口吞吐量约6000万吨(1982),集装箱装卸量仅次于神户。以东京(在羽田)和成田(千叶县成田市)两大国际机场为基地,辟有几十条国际航线通联世界主要城市。国内航线通札幌、大阪、福冈、冲绳等,每年运送1700多万旅客。
文化全国文化中心。有100多所大学,大学生人数约占全国1/3。 著名的大学有国立东京大学、私立早稻田大学等。有日本最大的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日本古代历史文物和美术珍品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自然、生物界进化史和科技发展史的科学博物馆,以及交通、船舶等专业博物馆。出版社占全国80%。日本广播协会(NHK)和《朝日新闻》、 《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三大报纸的总部均设在东京区部。名胜古迹多。区部有皇宫、明治神宫、赤坂离宫、东京塔、上野动物园、日比谷公园等。“秩父多摩”、“明治之森高尾”、“富士箱根伊豆”及“小笠原”四大自然公园等,分别设于郊外山地、丘陵和海上伊豆、小笠原群岛等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人。
功能分区东京(23区)以都心区为中心,分为6区:
(1)都心区。包括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面积41平方公里。为政治、经济、金融和商业中枢,有著名的官厅街、公司街、银行街和中心商店街。工业以印刷出版为主,东京都商品销售大都集中于此,其中银座是著名的繁华商业区(见彩图)。交通繁忙,东京火车总站和东京港客货流密度很高。由于地面建筑已达饱和状态,交通和商业都向地下发展,至1980年春,东京共有23条地下商店街,其中“八重洲地下街”面积达14万平方米,分 3层,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商业区建筑。
(2)次都心区。在都心区以西15公里。指新宿、涩谷、池袋及附近地方,为分担都心区的首都功能而建;位于池袋的“阳光城”1978年落成,主楼60层,高240米,是日本最高的大楼(见彩图)。
(3)江东区。指隅田川以东的地区。为东京(区部)工业发祥地。包括江东、墨田、江户川、葛饰、足立5区,靠海临江,地势低洼。在企业总数中,轻工业约占一半以上。中小企业多,以生产针织品、衣服、皮革制品和玩具为主要特色。因过量抽取地下水,曾发生显著地面沉降现象。
(4)城北区。包括荒川、北区、板桥、练马等区。重、化学工业发达。主要部门有精密机械、化工、钢铁等。生产医疗仪器、照相机、望远镜、无缝钢管等。
(5)城南区。包括大田、品川和目黑区等。电机制造业发达。工业以组装加工为主。生产彩色电视机、民用电器、照相器材以及大型客车等。多摩川河口有羽田国际机场,系填海造陆而成,为东京都的空中门户。
(6)城西区。主要指位于环城电车山手线以西之地,为住宅区,包括中野、杉井和世田谷区等。
东京都所属的市在40年代前只有八王子一地,后随城区住宅和文化设施向外扩散,已发展到目前的 26个。一般距市中心25~65公里,规模超过15万人的有八王子、町田、府中、三鹰和小平等。现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住宅和学校区,主要分布在武藏野地区;
(2)近郊农业区,位于西南部的多摩地区,属多摩丘陵的一部分,主要生产蔬菜、果树和养畜等;
(3)工业集中区,主要在日野、府中、三鹰等市。部分工厂由区部迁来,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电气和运输机械占优势,主要生产发动机、汽车等。八王子和青梅为传统的机织业基地。
此外,伊豆诸岛,系火山岛屿(属富士火山带),温暖多雨,为海上游览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建,以东京火车站为中心,形成了半径50公里、经济联系更广泛的区域,称“东京圈”,包括东京都及其周围的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的主要部分。1956年制定首都建设规划后,东京圈半径扩大到100~120公里,包括东京都和周围的7个县,称为“首都圈”。
参考文章
- 日本东京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日本东京都小笠原村小笠原群岛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东京都小笠原村南鸟岛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