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大猷(1907~)介绍

关于吴大猷(1907~)介绍,第1张

关于吴大猷(1907~ )介绍

[拼音]:Wu Dayou

中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07年9月29日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2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4年秋起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辗转到成都,在四川大学短期任教后前往昆明,从1938年夏起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教授。1946年春吴大猷应当时政府的邀请,赴美国考察战后科学发展的情况,并计划筹设科学研究的机构。他带到美国的助手,有朱光亚和李政道两人。1947年担任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1948~1949年期间,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后又在纽约大学兼课。1949年秋接受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邀请,到该院工作。1963年回美国在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教,1965年转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物理学与天文学系主任。1956年以后,经常回台湾讲学,1967年起在台湾担负策划及推动科学发展的重任。1984年初担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吴大猷在北京大学任教的 3年中,除开设理论物理、古典力学(即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外,并开始在大学中开展科研工作,推动了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在初创的工作条件下,他自己就先后发表过14篇论文。1939年吴大猷综合其研究成果,撰写专著《多原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在上海出版,作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40周年的纪念。吴大猷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以讲授近代物理最为出色。尽管战争年代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恶劣,他依然坚持进行科研工作,发表了17篇论文;并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出一批物理学的人才,其中许多人创造了优异的成绩。

吴大猷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领导理论物理组,研究院每周都有讨论会,并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参加,进行专题讨论。由于任务明确,他在十几年中间发表了50多篇论文,同日本物理学家大村充合作写成 The Quantum Theory of Scattering(《散射的量子理论》)专著,于1962年出版。吴大猷受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系主任后,锐意改善系的面貌,加强教师阵容和理论物理的研究工作,只用了3年时间,就显著地提高了这个系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他任职的十几年间,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包括不少中国学生。因此在他70岁时,该系的同事组织力量,由藤田繁司主编、编辑出版The Ta-you Wu Festschrift: Science of Matter(《吴大猷纪念文集:物质科学》)以作纪念。

1975年吴大猷将他历年教学讲稿整理成《理论物理》,计7册:

(1)古典动力学、②量子论与原子结构、③电磁学、④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⑤热力学、气体运动论及统计物理学、⑥量子力学(两册),在台湾出版。这部书由李政道介绍在北京重印,并写了序言,李政道在序言中指出:“他的这一部《理论物理》,包括了’古典’至’近代’物理的全豹,1977年初,在台湾陆续印出。这几年来对该省和东南亚的物理教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1983年6月吴大猷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亚洲-太平洋地区物理学大会,这是亚太地区物理学家一次空前盛会,使远隔重洋的同事、师生和同学欢聚一堂。其中吴大猷、周培源等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杨振宁、黄昆、李荫远等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4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